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25日
信息來源:
復課后孩子的學習效率大不如前?可能是焦慮惹的禍
眼下,孩子們陸續復課了,家長則開始生出各種新的擔心。 “上了一段時間的網課,孩子的作息、學習效率大不如前,去學校還適不適應”“上網時間長,手機管理成了問題”……
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焦慮。
“原本在學校,我還能知道其他同學的學習狀態,這段時間我不知道了,我會不會不如他們了?”“之前網課時,老師問大家會了沒有,好多人在聊天框里說會了,我是最笨的那個,我不會,但不敢說”“我很想早點交作業,可我總是最后一個提交的,我就是不如其他同學”……這些,都是我在心理門診聽到的來自孩子們的聲音。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常會被拿來與周圍人比較。小時候,爸媽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可以算乘法了,自家孩子連加法都算不對;上學了,看到別的同學因為工整的作業受到老師表揚,自己的作業卻總是寫不整齊;考試了,人家的卷子上都是對勾,自己的卷子卻還有好多題都沒弄明白怎么做。
在這些比較中,孩子們只能看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而這段時間以來的線上學習,更使孩子們不能看清周圍的同學,如果這些孩子不具有肯定自己的能力,而在想象中認為別的同學都比自己強,就很可能會出現不想學習、不想上課、沉迷網絡的表現,也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胸悶、心慌、肚子疼等軀體不適的表現,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困擾。
此時,如果家長再給孩子施加壓力,批評孩子不求上進,將加重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也會影響親子關系。
那么,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第一,要幫助孩子肯定自己做到的事。考完試,拿到卷子,首先看得分,然后才去看扣了多少分。這樣,孩子首先看到的是“得到”,肯定自己掌握了的內容;然后,再去弄清楚哪里還需要調整。讓孩子從自己做的任務中,看到自己的實力。比如,盡管網課作業交得晚,但可以讓孩子看到,每一道題都是他自己獨立、認真完成的??磫栴}的角度變了,由此產生的自我認知也變了,人是需要鼓勵的。
第二,要幫助孩子學會一件事——評價自己要有“邏輯性”。比如,雖然這道題很多同學都回復“會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回復了,并不能因為這個回復與否,就給自己貼上“笨”的標簽。
第三,要幫助孩子學會“善待自己”,不能總拿自己的不擅長與別人的優勢比較。每個人都有優點與缺點,就像五個手指有長短,如果都是一樣長短的手指,別人見了,可真是會嚇壞的。
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只有看到了自己成長發展的“縱坐標”,再加上與大多數人比較的“橫坐標”,才能讓孩子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來源: 澎湃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