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可作為本項技術工程依據的自然現象是閃電的云中起電機制。云中起電首先是在云中強電場區中兩雨滴作掠過式碰撞,形成細絲拉斷時產生電暈,或冰樣水氣凝結物表面上產生電暈。電暈區就產生大氣等離子體,與本項技術相同原理而造成極化屏蔽作用,會抑制電場,阻礙電暈轉化成閃電。只有當云中場強電場區范圍較大,并且電場繼續增強的速度超過屏蔽作用,才能起閃。
第六,可作為本項技術工程依據的自然現象是氣球人工引雷的失敗。20世紀60年代,美國Langmuir實驗室在雷暴當空時施放帶有接地金屬導線的氣球,希望以此來引發閃電。這一想法沒有成功,因為在雷暴的強電場中,金屬線尖端會產生大量的電暈離子,它包圍在尖端四周,限制了局部電場的進一步增強以及電擊穿的發生和傳播。本項技術正是人為產生足夠數量的離子,障礙了雷云電荷或先導電荷與被保護物之間的電擊穿。
注意到Cr即是電容對r的放電時間常數,L/r電是感對r的放電時間常數。為了使一次保護的等續時間足夠長,就要求放電時間常數足夠長。為此,對于r大的被保護物,顯然需要L相當大,而C可較小。所以用電容貯能方案好,而不用電感貯能。相反的,對于r小的被保護物要求C相當大,而L可較小。所以用電感貯能方案好,而不用電容貯能。比較C貯能和L貯能的優缺點和技術關健,是本項研究開發內容之一。例如貯能時減少損耗的辦法,輸送能量時的開關技術等。
1.               電源防雷器的選型:雖然有部分基站已經在基站配電箱處安裝了一或兩級防雷器,但存在選擇的性能參數偏小的情況,比如在高山站即使采用最大通流僅為60KA的限壓型防雷器做第一級保護也是遠遠不夠的。有些情況是:雖然在配電箱處就做了兩級保護,但兩級就是直接并聯安裝,根本沒有距離和參數的配合,所以保護效果也不好.
2.               防雷器的安裝:有些基站雖然已安裝了防雷器,但防雷器安裝的位置選擇不太恰當,且安裝方式不正確造成相線引線和接地線過長從而使防雷保護效果下降的情況也比較多.
3.               等電位連接和設備接地:部分設備由于接地不好或者沒有接地從而造成損壞,比如據報道有些基站的光端機根本就沒有接地從而造成損壞.
4.               地網阻值和接地線引入:一般來說,高山基站的地網阻值往往很難做到符合標準要求。此外,接地線引入的位置經常有選擇不恰當的情況,比如有的基站接地線是直接從鐵塔的腳上直接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