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房內弱電系統有大量的信息設備,大樓供電系統的正常與否直接關系到各系統中的工作順利進行、網絡系統的穩定性和數據存儲的安全性,以及通訊系統的正常工作,系統的防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對建筑物作好直擊雷和感應雷的防護。
在IEC-1024《建筑物防雷》和IEC-1312《雷電電磁脈沖的防護通則》標準中,重點提出了防雷分區和等電位連接的概念。根據雷擊在不同區域的電磁脈沖強度劃分防雷區域,并在不同的防雷區域的界面上進行等電位連接,能直接連接的金屬物就直接相連,不能直接連接的如:電力線路和通信線路等,則必須依據不同的防雷區域的科學劃分,采用不同防護等級的防雷設備器件,對后續被保護設備進行有效的保護且必須實施等電位連接。實踐證明,這種分區分級等電位均壓連接,并以防雷設備來確保被保護設備的防護措施是實現有效防護的主要方法。建筑物防雷區域的劃分見上圖:
在明確防雷區劃分的基礎上,結合我們擬進行保護的區域來分析,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接地系統
據用戶總電源和機房的防雷要求,參照我們以往的實踐經驗,將提出以下方案實施該工程項目。
第三,某些自然現象可以作為等離子避雷的工程依據。一是尖端放電的間歇性。眾所周知,在電場強度大于擊穿大氣的閥值時,導體的尖端就會放電,但這一放電不是連續不斷,而是間歇的脈沖串,其原因是,尖端放電使中性空氣雪崩型電離。所產生的正負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分離,與尖端帶相反極性的帶電粒子向尖端運動并進入尖端而消失,在尖端附近留下相同極性的帶電粒子,這些相同極性的帶電粒子抵消(屏蔽)了尖端電場,使空氣的電離中斷。只有當同極性的空氣帶電粒子被趕到較遠的地方并分散開來,使屏蔽作用減弱,尖端電場才能再次產生電離。這一自然現象中的屏蔽作用(抵消作用),正是“等離子避雷”的原理,即高濃度大氣等離子體把雷電在被保護對象表面所產生的強電場屏蔽掉,使這些強電場區不再能產生擊穿空氣的電離。從而阻止了上行先導,或向下行先導的上迎,也就避免了遭雷擊。
第四,可作為本項技術工程依據的自然現象是避雷針存在臨界尺寸,即不是越尖越好。本來,針越尖則尖端放電性能越好,尖端處電場強度越高,越易產生上迎先導,接閃能力應越強。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尖端電暈產生的大氣等離子體與本項技術相同原理而造成的極化屏蔽作用,抑制著電場,阻礙著上迎先導的產生。只有當尖端電暈處電場強度的增強超過屏蔽作用才能使電暈轉化成上迎先導。所以,使用避雷針尖頭的曲率半徑要大到一定尺寸才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