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和垃圾袋從經濟學上可以說是一對替代品,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過高,消費者自然就會更多選擇另一種商品。如果環保的垃圾袋能夠物美價廉,那么用不著有關部門花太大的精力,“白色污染”用品將自覺地被環保用品頂替。
2007年底,國家統計局的總經濟師姚景源在談到經濟形勢的時候曾舉過一個例子――豬肉價格漲了居民怎么辦,解決的辦法就是多吃牛肉,因為牛肉的漲幅低于豬肉的漲幅,如果牛肉價格同樣大漲的話,那么就多吃水產品。盡管姚景源的觀點曾經引發爭論,但他所說的替代的邏輯是可以借鑒的。
美國經濟學家羅塞爾?羅伯茨(RussellRoberts)曾以故事的形式說明,地球上最后一滴石油的情況永遠不會出現,因為當石油越來越少,價格上升過高時,人們就不會用石油,而用其替代品作燃料了。只要石油價格上升到足夠高,一定會有替代品出現,剩下的石油由于開發成本太高,無人開發,石油自然不會用完。
英文中“經濟學”和“生態學”兩個詞都是以詞根“eco”開頭的,都來自希臘文,希臘文中經濟一詞(economics)原意為人們的家庭事務,環境一詞(ecology)則指大自然的事物,經濟學和生態學具有某些共性。
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具體環境政策是以“稀缺”觀為基礎的,同時也提出要開發替代品,特別是可以再生的能源和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
環保的目的是要維護良好的自然環境,不能竭澤而漁,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盡可能多的自然資源,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卻要依靠某條路徑,而從“替代”上入手,不失為實現環保的一條可行之路。
當然,替代也并非簡單地取而代之,用什么替代、如何替代也還需要專家們去研究。近些年美國在用生物酒精來替代石油,但基于糧食作物合成的生物酒精大幅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對世界的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出于環保目的的替代品是不是真正環保也還需要深究。有資料顯示,我們常用的布袋中很多是無紡布袋,無紡布袋與塑料袋相比,可以循環使用,但是無紡布同樣也是石油提煉的副產品,同時由丙綸、滌綸制成的無紡布袋也都是不可降解纖維,廢棄物在自然環境中很難降解。
還有資料表明,洗衣粉中的磷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但無磷的洗衣粉也并非對環境沒有污染,因為磷的替代物對環境也有傷害。
環保是理念,但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本身上,還需要科學的驗證和切實可行的路徑。環保不看“口號”,而要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