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蘋果益智學習桌如何處理孩子產生的負罪感,父母們在如何教育孩子上有很多擔心,不知道怎么教育才算好。他們很怕因為自己的教育而讓孩子產生負罪感。這并非沒有道理,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那里領教了負罪感這劑的厲害。它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讓人把自己當成一個“罪人”,永世不得翻身的“壞人”。 現在,他們做了父母,擔心的只有一件事:不要讓孩子經歷自己以前經歷過的。他們夢想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讓自己的后代徹底避開負罪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沒有負罪感的教育不僅是虛幻的,也是危險的,因為這種夢想建立在混淆的概念之上。武漢小蘋果兒童益智學習桌如何處理孩子產生的負罪感。 由于不能擺脫童年時的傷痛,父母常會混淆“神經質負罪感”和正常的負罪感。前者的特征在于總是感覺自己有罪卻不知道為什么;而后者則是認識到錯誤而有負罪感。兩者是迥然不同的。 意識到自己傷害了一個人,即使不是故意的,然后感到內疚,這不是神經質。相反,這種體驗能夠讓人學會考慮他人,意識到別人的存在,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加倍小心。由此產生的負罪感可以算作“為學習付出的代價”。這和無休無止、漫無邊際的神經質負罪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因為這種負罪感是基于一個真實而具體的事實。因此,我們可以為自己開脫說:“下不為例,我做得確實不對,但不是故意的,以后知道該怎么做了。” 過錯意識不能少 在孩子的心理建構中,過錯意識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這說明孩子理解并接受了限制和法律。但是,孩子并不能獨自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成人的幫助。成人要告訴孩子,他的哪些行為違背了規則,并借機會讓孩子學習規則,認識規則的重要性。比如:“你比那個孩子大,你就利用自己的優勢去搶人家的東西,這是不可以的。” 父母如果為了不讓孩子產生負罪感,而盡量淡化孩子行為的后果,甚至放寬限制,讓孩子不覺得有過錯。孩子沒有可以參照的行為準則,由此導致的嚴重后果是:孩子無法意識到其行為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多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