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首先要理解兒童做某件事的動機及愿望 </p><p></p><p> 幼兒期的孩子時常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行為,他們還不太懂什么是危險的事情,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當成人限制他們的愿望或制止他們的行為時,孩子們就會表現出對成人的不滿意甚至反抗,與你背道而馳,喜歡說“我不”等。在這種情況下,大人便責怪孩子“不講道理”、“不聽話”等,其實是冤枉了孩子,因為這是孩子獨立與探索的愿望強烈于服從,孩子獲得新知識的途徑就是嘗試新奇、刺激的事物。 </p><p> 作為家長應該充分理解兒童要自己嘗試、獨立表現的要求,盡量多創造一些條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適當的或充分的滿足后,他們的叛逆行為,叛逆性心理自然就逐漸減少。當孩子的意見和我們的意見相矛盾時,可以利用他們的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點,用別的事物把孩子吸引開,待問題解決后,再找適當的時機去進行說理教育。例如:孩子看見地上有一堆沙子,非常高興,就抓起沙子往天空中拋灑,弄得地上、頭發里、衣服上都是沙子,如去把他拉開,不讓他玩,他肯定哭鬧著不依,如果我們拿來鏟子、漏斗、過濾的網等東西,孩子看見后,馬上就會高興地玩起來了。這樣不僅避免了一場風波,而且孩子通過玩沙,既了解了沙的特性,又開發了智力由此可見,理解、尊重、暫時滿足幼兒的意愿或不合常理的行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迂回教育手段。 當然,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要把握好“度”,不能一味地遷就。否則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投下陰影。 </p><p> </p><p> 第二、要適當采取“不理睬”的態度。當孩子沒有道理而又不能滿足他們時,我們可以采取暫時不理睬的方法,讓孩子鬧、讓孩子自討沒趣,等孩子情緒好轉,能聽講道理的時候,再慢慢來進行教育。這種方法反復幾次,孩子自然知道哭鬧、不滿也無法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同時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p><p>“不理睬”是一種教育藝術,當今幼兒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他們不愿成人過多的參與自己的活動,束縛自己的行為,否則就會經常對成人表示不滿或產生反抗心理。我們不妨在沒有危險傷害的情況下,放手讓兒童自己去活動,讓他們在嘗試中吸取教訓、經驗,品味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樂趣。即使成人想幫助他們,也不要以指導、命令的口吻說話,而要以提醒、探討等謙和的方式,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p><p> 幼兒也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著自己獨立心理及行為方式,我們作為家長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適當地學會“不理睬”,對幼兒的成長有益無害。 </p><p></p><p></p><p> 第三、要培養兒童的愛心、同情心。 </p><p> 幼兒的叛逆性行為很多時候表現為破壞性、挑斗性。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心、同情心”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情心、愛心是人類共存共生的基礎,也是人生觀教育的關鍵。如對同伴要互相幫助,互相謙讓,不打人,不欺負人,敬老愛幼,同情弱者,盡量去幫助別人,保護動植物,疼愛父母等。這也是教育培養幼兒同情心的有效手段。如果幼兒有了這種愛心、同情心他們的叛逆性心理就會大大的減弱。 </p><p> 總之正確對待幼兒的“叛逆性”心理是一門教育藝術,孩子只有在成人的精心培育下,才能成為一個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武漢小蘋果兒童益智學習桌如何對待寶寶叛逆期。</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