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對中醫外治的經驗體會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戰國時期,在《黃帝內經》中,有“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風中血脈’,被后世譽為膏藥之始,開創了現代膏藥之先河。晉朝葛洪《肘后備急方》首次記載了用生地黃或栝蔞根搗爛外敷治傷;用軟膏劑貼敷療外傷。
貼敷療法能治多種疾病,道理同于內服,只不過給藥途徑不同罷了。服藥須先入經脈,能入者乃是藥物的氣味。貼敷之藥切近皮膚,徹到肌肉之中,也同樣能將藥之氣味透過皮膚直達經脈,攝于體內,融化于津液之中,與之合而為一,具有內外一貫之妙。
貼敷療法發生功效,多因藥物貼于皮膚后,通過藥物的滲透,吸收或藥物對俞穴的剌激,對局部發生直接作用或通過經絡的網絡傳導,達到剌激機體,調整系統功能的效果。
在經絡理論中,皮部是經脈功能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所在,居于人體最外層,是機體的保衛屏障,具有衛外、安內的功效,起到對外接受信息,對內傳達命令的作用,是機體的受納器和效應器。
因此,皮部在人休的生理、病理和治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通信聯絡作用。貼敷是借助藥物貼于皮部,對體表形成特定剌激,并通過透皮吸收和經絡剌激,激發并調整體內紊亂的生理功能,使各部位之間的功能協調一致,增強人體抗病能力,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的作用,以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我公司生產的黑膏藥質量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