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仔
種植良種嫁接油茶苗前景看好。2008年秋,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在我省召開。油茶產業,從此迎來了“又一春”。
近5年來,各級財政給予補貼,油茶政策利好;茶油價格飆升,市場一片看好。機遇面前,林農擴種油茶,資本逐利油茶,地方政府倚重油茶,油茶產業已是風光無限。
那么,如何看待當前來勢,正確引導“油茶熱”,防范一哄而上的風險?記者最近展開調查,今起分上、下兩篇推出。
主產于南方的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正在變得“炙手可熱”。
油茶是常綠小喬木,過去自然長、靠天收,農民視為“露水財”。如今大戶種油茶,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并不高大的油茶樹,成了農民的“寶貝”。
油茶樹的果實榨取茶油,號稱“東方橄欖油”,已被投資者視為“軟黃金”。即便油茶投入期長達5至8年,各路資本仍紛紛涌入,新上加工生產線,擴建油茶林基地。
“天下茶油,湖南占半。”一些油茶大縣打起了“算盤”:依托油茶,崛起縣域經濟的支柱。各地加大財政扶持,打造“油都”、“油海”,爭奪市場“制高點”。
種油茶有補貼,政策利好;茶油價格飆升,市場看好。這雙重優勢“疊加”,小小油茶樹,注定要承載更多的希望與夢想。
種植大戶的“發財夢”
邵陽縣蔡橋鄉水口村,千畝油茶林青翠欲滴。
近幾天,當地的油茶造林大戶周根生起早摸黑,帶領10多個青壯年勞動力,忙著給新造的油茶林除草、培土。
“現在工價高,種油茶可真不容易。”他跟記者算賬:山地種油茶,租金、翻地、打穴,加上種苗、肥料,栽一畝油茶需要1600元。連續撫育3年,每年也需要600元。
2009年,退伍返鄉的周根生,聯合劉伍林 、肖和榮等7戶村民,流轉山地種油茶,已累計投入600多萬元,新造油茶林2000多畝,遍及10多個村。
“雖然政府每畝補貼900元,仍不及總投入的三分之一。”周根生說,他們年年借錢,已負債200多萬元。“大伙多次想打退堂鼓,但茶油價格飆升,總算堅持了下來。”
5年前,土榨茶油1公斤售價30元,如今已達到90元。周根生粗粗一算,栽一畝油茶,8年后進入盛產期,如果每年收鮮果400公斤,可榨茶油30至50公斤,一畝至少有3000塊錢收入。“種100畝油茶林,等于拿30萬元的年薪。”
新造油茶林,如同建“綠色銀行”。近兩年,我省每年新造油茶林50多萬畝。自2009年以來,全省累計新造油茶林193.8萬畝。
許多“老、次、殘”油茶林,通過高位嫁接品改,也成了農民的“發財樹”。
傳統油茶大縣衡東,許多鄉鎮都有成片的衰老油茶林,多年來“有收無收在于天”,每畝產茶油不到3公斤。
近幾年,隨著林地確權到戶,衡東的城關、高湖、蓬源等油茶主產鄉鎮,大戶紛紛承包衰老的油茶林,墾覆、施肥、鋤草,精心撫育,畝產茶油最高達到20多公斤,提高近10倍。
人們普遍認為,油茶耐干旱、耐瘠薄,是“賤”種作物。衡東縣城關鎮鶴橋村的“油茶大戶”王建國稱,想發油茶財,也要多流汗,只有把山當田耕,把油茶樹當菜種,回報才豐厚、可觀。
資本巨頭的“掘金夢”
10年前,金拓天公司落子耒陽,“掘金”油茶產業。
耒陽的油茶林面積115萬畝,居全省第一。正是這一優勢,吸引了金拓天公司前來落戶,投資近億元,建成了日處理500噸鮮果、年產1.2萬噸精煉茶油的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