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國家,中國有一套體系繁復的婚禮習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為古代中國人的婚戀觀,也成為中國最傳統的婚禮形式;聘禮嫁妝、定情結發、鳳冠霞帔、啟轎拜堂、洞房花燭……是老祖宗的婚禮形式??纯粗袊夥?0年來的的婚禮婚俗都有什么變化吧。民
國肇始,西風東漸,傳統婚俗與新式婚俗并行發展,互相融合。1949年開始,結婚與革
命掛鉤,不僅僅是家庭之間,個人之間的事,更重要的還是個人與“組織”之間的事。改革開放后,婚俗再次向著傳統回歸,與組織脫鉤。60年來,中國人的婚禮奏出了一首響亮的“解放進行曲”,如今我們正迎來一個婚俗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
五十年代:婚禮簡樸,政治掛帥
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實施,這是建國后頒布的首部法律,可見婚姻在社會生活中之重要。從此以后,“組
織”開始影響中國人的婚姻,結婚要打申請,領證需要單位證明和領導簽字;婚姻的主導力量是政 治,婚禮的突出特征是簡樸。
五十年代,一切要體現出“新”,革掉很多老習俗。干部顯然是這一時期“新”的主要代表,與干部聯姻,是很多人的夢想。至少在漢族社會,傳統和中西合壁婚禮消失了,一種新的婚禮取而代之。打點打點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旗袍西裝結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禮也有三個“舊”的元素清晰可見:結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禮——告訴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結婚證——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憑證。
新人講講“革 命婚史”、唱兩支“革 命歌曲”,表明今后為革
命事業努力工作、互促進步的打算,是婚禮上常見的節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漸增添了向毛 主
席像鞠躬的內容。五十年代后期,婚禮形式頗有一波兩折的意味。隨著社會秩序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有些職工條件改善,分了房,買了自行車,大躍進時盛行結婚不誤生產,下班騎車接回新娘,親朋好友喝喝小酒、鬧鬧洞房,但無非是搞幾個小菜,包頓餃子……這種略有抬頭的“小康婚禮”卻因“三年困難”到來,很快消亡。
六十年代:婚禮變成誓師大會
物質匱乏雖然貫穿著改革開放前30年,但從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樣嚴峻。因為“三年困難”,食物、物資有關部門工作的職工,突然在擇偶時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優勢。那個年代,有至親在這種部門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講述物資匱乏時期的“幸福生活”。
這個時侯,婚禮已不單純是簡樸,而是困難。中國人熱情好客,終生大事寧可委屈自己也絕不能不講點面子。很多人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糧票、煙票、糖票,辦一場簡樸婚禮,結果欠下一屁股巨債。這一時期婚姻的另一個負面產品,就是誕生了大量身材矮小,體質羸弱的孩子。但是隨著困難時期逐漸熬過,文化大革命卻從天而降。家庭出身、職業成份完全主導了婚姻。總體而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紅五類最好找紅五類,黑五類最好找黑五類;但是一些條件優秀、長相出眾的女子往往會嫁給綜合條件遠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婚禮的喜慶仍不可少,整體過程卻像誓師大會,政治壓倒一切。結婚證寫上毛
主 席語錄,明確指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是中國 共 產
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夫妻有互愛互敬,互相幫助、互相扶養、和睦團結、勞動生產、撫育子女,為家庭幸福和新社會建設而共同奮斗的義務”。唱罷《東方紅》,再來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結婚現場到處是標語口號,新郎新娘痛說革命家史,對著毛
主 席像宣誓:“永遠忠于毛 主 席,堅持社 會 主 義道路,解放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