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武 1957年9月生于吉林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84年在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學習。 畢業后,任榆樹師范學校美術教員,1987年調入長春書畫院任專職畫家。 1988年3月作品《沒有風的子夜》獲東北三省國畫展優秀獎。 1988年5月作品《冬趣》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華杯大獎賽”獲佳作獎。 1989年5月作品《塞外·春天還不曾蘇醒》獲由中國美術、臺灣雄師美術、香港文化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當代水墨畫新人獎”優秀獎。 1989年9月作品《大雪》獲由中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七屆美展”銅牌獎。 1990年6月作品《綠肥紅瘦》等8件,入選在香港舉辦的“中國畫系列展”。 1990年10月作品《踏雪》等4件,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現代中國畫新作展”。 1991年4月在日本東京舉辦個人畫展。 1991年6月作品《山夢》入選在香港舉辦的“中國畫群星新作展”。 1992年1月作品《孔子》等30件作品入選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TIAS1992”。 1992年12月作品《天籟》獲選1992年第一屆加拿大多倫多“楓葉獎”國際水墨創作展金獎,作品在加拿大、 臺灣展出。 1995年6月個人畫冊《袁武畫集》由“加拿大海外中國書畫研究協會”出版。 1994年《沒有風的春天》入選中國第八屆美展優秀獎。 袁武先生是一位處理畫面黑、白、灰“視覺交響”效果的高手,僅以他的《老子出關》和《羲之愛鵝》中的“灰調子”為例,即可見出他的匠心獨運之高妙——畫作中,有以潑墨法表現的大塊的“灰調子”,如《老子出關》中的天上的云,《羲之愛鵝》中的芭蕉;也有以淡墨通過一筆一筆的勾勒構成的“灰調子”,如《老子出關》中的草地和《羲之愛鵝》中鵝的羽毛構成的銀灰團塊,于是,畫面細碎與整體互相輝映,黑、白、灰互相交響,遂令觀者感到意味無窮,美不勝收。 袁武的《邀月圖》《板橋小像》,有異曲同工之妙。《邀月圖》,是視覺的詩,是筆墨“譜”出來的歌。月色朦朧下,就連樹叢中的那一筆筆細碎的枝杈,也像是通幅作品主旋律上跳躍的音符。《板橋小像》的線條猶如刀刻,充分發揮了“毛錐子”在宣紙上所能產生的美感和所能夠表達出來的肌理效果,人物頭部下筆穩、準、狠,但線條多情,動人心弦,而板橋的大氅,濕筆濃墨潑繪,恣肆放達,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舒心通絡的美感。 不過,技術性手段的表達,并不是畫家最終的目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江東去》。這幅作品以蘇軾赤壁懷古為題材,畫家雖然沒有通過“講故事”來表現蘇軾赤壁懷古時的心情,但畫面中蘇軾的神情、心性,卻一覽無余。不過,畫家著意要表現的卻又絕對不是蘇軾一覽無余的神情心性,而是蘇軾的神情心性賴以形成的那種文化精神——一種特定的中國文化的精神。 袁武的繪畫,時時將生活的艱辛化為世間的溫情,讓人在沉重之后體會到輕松。《易安小像》《寒江獨釣》《一醉萬事休》等作品,便是他的溫情澆灌的美花。這樣的畫,往往能夠成為我們人生旅途艱難跋涉中的一盞溫暖的明燈,能使你在不知不覺的一瞬間,感受到自我在與他的畫中境界合一時,被無形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