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揚,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蘇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1982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擅長中國畫,工寫兼備。人物畫代表作《支前》入藏中國美術館,工筆重彩《唐人詩意》組畫,設色精當,溫潤蘊藉。山水畫作風淳厚,筆法沉雄,水墨華滋。近年來多作實景寫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繪事畫境,更上層樓。偶作花鳥,師法青藤、白陽,清新俊逸,不讓前賢。 指導國家畫院“范揚工作室”學員的專業培訓和學術研究,遍歷名山大川,搜盡奇峰,積稿盈囊,歸來創作,成果頗豐。 出版有《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范揚》、《范揚畫集》等。設計的《太湖》、《普陀秀色》等郵票由國家郵政總局正式發行。 范揚在繪畫上涉獵的范圍很廣,山水、花鳥、人物他都擅長,而且工筆、寫意,創作、小品都畫得精彩。他不愿墨守成規,喜歡嘗試各種風格、各種畫法。九十年代初期,他迷戀工筆人物畫,作品多取材于唐人詩意,純用傳統手法,單線平涂,勾勒渲染。畫面色調古艷純凈,結構精巧謹嚴,呈現出一派清新明麗氣象,既給人愉悅身心的審美感受,又十分耐人品味。 范揚性情中有一種難得的自信,他把畫畫作為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自信是可以做個大畫家的。宋元以后有影響的大家多是山水畫家,于是范揚也畫起了山水,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中國自古講究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的確,山水可居、可游,更能體現畫家的真性情,展現畫家的文思修養。 范揚的山水畫同樣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綜觀他的作品,不乏吳鎮、王蒙的茂密深邃,更具趙孟輔、董其昌的沉穩雍容,可貴之處在于,范揚食古能化。他的山水畫取法傳統,卻又不同于一家一派,有著鮮明的自家風貌。 范揚非常講究狀態,他作畫時氣定神閑,從從容容,猶如良將排兵布陣。他下筆前并非成竹在胸,而是任由情緒的驅使,放筆直取,以率意的筆線勾勒點染,鋪排出大的格局框架。而后,根據胸中意想筆筆生發,一遍遍、一層層不厭其煩地積墨、積色,使畫面逐漸厚重沉著起來。那些看似隨意的點線,最終都被他統率到了整體的形象結構之中,形成了頗具韻律感、節奏感的筆墨符號,呈現出充滿內蘊的動感。而這種動感絕無躁動和張揚,卻分明透出宇宙洪荒般的山野氣象,激蕩著觀者的心。 “筆厚墨沉”,是范揚山水畫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審美特質。他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學寫毛筆字時,外婆告訴他,用筆要厚,用墨要濃,這關系到一個人以后的福澤。后來他學山水,取法宋元,卻正好是雄渾沉穩的路子。他的水墨山水筆法凝重,中鋒用筆,筆筆到位,落落大方。其筆墨點線行筆自然而自由,筆路盤旋起伏,既以樸拙的形式塑造出了胸中意象,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筆墨自身獨有的審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