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移世易。當下,純文學閱讀有被邊緣化傾向,文學翻譯更是小眾化。文學翻譯報酬過低、成果不被高校當成科研成果,譯者不受重視,翻譯大師遠去,優秀的翻譯人才青黃不接,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當下文學翻譯討論最多的公共話題。在當下,也會出現一些新的譯本,在事實細節的翻譯上,因現代信息百科檢索的高超,而做到了更高的準確程度。但老一輩的翻譯作品,在達到神似、意境的把握、神韻的再現方面,綜合起來卻仍是更高一籌。
“擺渡人”也是大作家
在中國文學翻譯界,除了耳熟能詳的專職翻譯家,比如向國內第一次介紹外國作家及作品的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林紓(即林琴南),現代文學界公認的翻譯巨匠、有“譯壇孤鶴”之稱的傅雷,還有一些特別的翻譯家。他們是創作型的作家,同時又是成就斐然的翻譯高手。
比如魯迅、周作人、冰心、張愛玲、梁實秋、楊絳、豐子愷等,都是創作和翻譯雙舉俱佳的“兩棲”型選手。在這些大家身上,對外文作品的翻譯與自己的文學創作,彼此滋養、成全,相得益彰:翻譯滋養了創作的文筆,而創作的文筆則讓譯筆更加風格化、個性化。
尤其是那些詩人型翻譯家,更是為人所稱道。比如翻譯杜拉斯的王道乾和翻譯普希金的查良錚,本身都是才華橫溢的詩人,杰出的文學素養和對文字超強的敏感,讓他們的譯筆往往為人所心醉。著名作家王小波曾經在《我的師承》中專門討論文學翻譯,并高度贊揚詩人型翻譯家,“回想我年輕時,偷偷地讀到過傅雷、汝龍等先生的散文譯筆,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還是詩人們的譯筆;是他們發現了現代漢語的韻律。沒有這種韻律,就不會有文學。”
豐子愷:最早全譯“日本《紅樓夢》”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富有獨創風格的漫畫家,主要以漫畫作品立名。同時他也寫了很多有特色的散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但較少人知道的是,在豐子愷的文藝生涯中,其對日本文學的翻譯成就,也非常值得關注。
豐子愷的翻譯涉及日、英、俄等多個語種,涉獵音樂、美術、理論和文學等多個領域,但主要是面向日本。主要表現在他對以《源氏物語》為代表的日本“物語”文學的翻譯上。
《源氏物語》約成書于11世紀初,全書54回,前44回寫皇子光源氏與諸多女子間的感情糾葛,末10回則寫光源氏之子的故事。中國的日本文學翻譯者和研究家們,自20世紀20年代起多次提到《源氏物語》,但由于該作品卷帙浩繁、文字艱深,翻譯難度很大,一直無人開譯。直到上世紀50年代,《源氏物語》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列入翻譯出版計劃,對日本古典文學有很高修養的豐子愷,被委以重任擔綱翻譯。
豐子愷譯本參照了藤原定家的《源氏物語注釋》等6個注釋本和一些現代日文譯本。豐子愷早年留學日本時,曾熟讀《源》一書,據稱甚至可背誦《桐壺》一回,其對日本古文、中國古詩文、書畫、音樂、佛教等頗為精通,無疑為翻譯《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