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該指標體系
如何看待該指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首先要確定的是這個指標是什么?如果是中技所的探索,談不上什么看待,畢竟是人家自己家里的事情,外人說什么都無所謂,而且中技所作為中國專利交易的試水單位,面對是一片迷霧,建立內部指標可以說是找到了些方向,畢竟中技所手里有上萬件專利,的確需要一個指標體系;雖然中技所是國企,雖然不清楚中技所是否已經盈利或者打平,但是畢竟是一個企業,影響無論怎么說也就幾百號人,最慘的就是在該指標下倒閉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作為先鋒,活著是勇士死了也是烈士,又是國企,工作人員的生活也沒有必要多多擔心。但是,《專利價值分析指標體系》是中技所內部的嗎?
1、入股需要評估
在建立公司是以知識產權入股,現在也有評估機構、有評估部門、有評估流程對知識產權進行評估。
現狀:這種評估機制的設定本身就是個在添亂,就是在以“父母官”的威嚴照顧“小老百姓”的安危。
企業的成立,是創始人之間的合意,至于股份的分配本來就是個兩廂情愿的事情,但是由于中國制度的各種過度,使得國家對這樣合意不認同很害怕,以知識產權入股,如果想要登記就要進行評估。不評估總是有后續風險。
評估本來也沒什么,可是所謂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由于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存活的能力,絕大部分評估只是在評估師的努力下湊到雙發合意的價值。
2、單純技術投資需要評估
技術投資并不向入股,因為入股大多是雙方的合意,技術雖會占到很大價值,但是雙方經過深入討論和接觸,我這里所謂的單純技術投資是指的是看不看這個項目,或者說是項目的篩選過程,該過程需要進行分析,以挑出真正有價值的專利后續注資金,后續注資過程和入股類似。
篩選過程中不可能進行國知局的如此評估,畢竟專利/技術太多,如此評估成本/時間實在承受不起,后續過程倒是需要評估。上述兩種迫切需要一種評估,該評估可以確定專利/技術的基本面,但是以行政名義制定一個所謂的標準有沒有意義:
我覺得將項目投資(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比喻成天使投資或者早期投資是恰當的,制定一種天使投資標準?任誰都會覺得可笑! 有沒有評估標準?肯定是有,不同的天使有著不同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對項目的理解不同,個人能力不同,項目成員能力不同
一個天使眼里看不上的項目
另一個天使那里可能是真金 3、為什么會有《專利價值分析指標體系》
3.1 中國知識產權為什么突然“火了”
中國的知識產權火了,對于我這個只有1年多從業經驗的人而言,我感覺到知識產權近幾年有“口頭”走向“行動”商標相關事件層出不窮著作權案件連綿不斷
雖然專利訴訟案件并不多見,但是也前端事務(代理、專利管理、專利運營)一片興旺之景
為什么?
商標相關知識產權火了可以理解,畢竟中國有很多早年的山寨走向品牌戰略著作權火了也可以理解,在盜版文化多年的醞釀下,在互聯網野蠻侵權收益多多的鼓勵下,不火也奇怪
專利火了,除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迫在眉睫和今年專利大戰的催生下,也隨著一片輝煌因此中國要想轉變粗獷的經濟模式,不得不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應該火也需要火
3.2
中國專利為什么“火了”可是這種“火”,是虛火還是實火,是漫漫黑夜里點起的篝火,還是歌舞升平的煙火
商標
著作權之火是必然,畢竟有與之對應的市場,可是為什么在這兩者之上,只有大是大非的法律在調整而對于專利卻又無數個部門規章紅頭文件在引導,如果商標著作權之火是實火的話,專利之火其中火紅的紅頭文件占了多少?
中國專利一直在逐漸升溫,這是市場的必然,畢竟改革開發以來中國越來越多的融入國際市場,走出去的企業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