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反滲透膜孔徑小至納米級(1納米=10-9米),在一定的壓力下,H2O分子可以通過RO膜,而源水中的無機鹽、重金屬離子、有機物、膠體、細菌、病毒等雜質無法通過RO膜,從而使可以透過的純水和無法透過的濃縮水嚴格區分開來。
RO膜過濾后的純水電導率 5 s/cm,符合國家實驗室三級用水標準。再經過原子級離子交換柱循環過濾,出水電阻率可以達到18.2M.cm,超過國家實驗室一級用水標準(GB682—92)。
在兩片面積各一平方厘米,相隔一厘米距離的極片間可移動的離子數目,稱為電導度,單位:Mho。
1.飲用純凈水定義:使用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為原水,采用蒸餾法、去離子法、離子交換法、反滲透技術及其它適當方法將水中的礦物質、有機成分、有害雜質及微生物等去除后加工制得,并且沒有任何添加物,可以直接飲用的水。
2.自來水深度凈化技術分類比較:
A:機械過濾處理,一般是指介質過濾,采用砂濾或無煙煤過濾,通過機械過濾可達到去除水中鐵銹和較大顆粒雜質,改善水質并能保證后面關鍵設備的正常運行和處理效果。
B:多級蒸餾法,一般采用多臺換熱器和一臺冷凝器組成。其出水純度高,可以去除水中微細物質(即不揮發物質和大部分0.09~1μm的可溶性小分子無機鹽類),該類技術以往在醫藥行業被廣泛的應用與針劑輸液的設備。但蒸餾法由于有相的變化,能耗大-每噸水耗電150~160KW,很不經濟,而且對進水水質要求較高,對揮發性有機物去除率不高,因而對THMS等物質不能有效去除,同時其產水不含氧,缺乏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達不到健康有益水的標準。
B:離子交換法,是利用陰陽樹脂對陰陽離子的選擇性吸附來達到對水中陰陽離子的去除的目的,離子交換樹脂交換飽和后必須用酸堿進行再生,這樣勢必污染環境,而且運行費用大、操作麻煩,它不能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細菌、熱源和懸浮物等卻去除了水中大量微量元素,它幾乎能完全除去水中溶解的0.2-0.8nm大小的無機鹽類。其產水并不是健康有益的飲用水。
C:活性炭吸附,活性炭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化學吸附,它對水中有機性溶解雜質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其比表面積達到500~1000㎡/G,具有很高有機物吸附容量,因而大量用于飲用水處理。活性炭可除臭去色,并去除水中微量有害物質,如有機物、膠體物質、部分重金屬、余氯等,但經活性炭處理后水中細菌總數明顯增加,亞硝酸鹽濃度升高,炭的失效點不易判定。因此活性炭不宜單獨用于飲用水處理,可以和其他方法結合,最常用的是:活性炭-膜分離法。
D:膜分離技術,近年來國內外膜處理技術在水處理領域中發展迅速。它適應了當前生活飲用水深度處理的要求。膜處理技術的凈化機理是膜的微孔篩分作用,但篩分的同時也會發生膜表面和微孔壁上的吸附,粒徑與微孔口徑相仿的微粒和溶質在孔中停留阻塞微孔,因而發生膜污染。所以應根據被分離介質的粒徑選擇膜的孔徑,且是被分離介質與膜之間相互作用弱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