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的發展源于草坪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草坪應用起源于亞洲,發展與歐洲和美洲。隨著草坪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邊坡生態防護技術得到了不斷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英、法、日、韓等國家開始液壓噴植草技術研究和應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液壓噴播植草技術在歐美以及東南亞地區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開始對巖石邊坡生態防護技術進行深度研發,目前在國內國際上注冊的生態防護技術專利就多達40多項。特別是1976年以來,日本開始對巖石邊坡生態防護技術進行深度研發,取得了巨大突破,較好的解決了貧瘠地和高陡巖石邊坡的生態防護問題。現在,日本不僅在交通、水電和地質災害恢復中廣泛采用生態防護技術,而且對已建的擋護工程正在逐步拆除,用新型的生態防護取代。
我國的生態防護技術應用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前一般多采用撒草種、穴播或溝播、鋪草皮、片石骨架植草、空心六棱磚植草等比較簡單的生物防護方法。隨著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我國也引進和借鑒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成功經驗,1990-1991,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培訓中心與日本合作在黃土高原首次進行了坡面噴涂綠化技術(液壓噴播)實驗。經過十幾年的應用和研究,包括坡面噴涂綠化技術在內的各種現代化的坡面生態防護技術和漿砌片石骨架、土工網、土工格室、土工格柵、三維植物網、漿砌片石骨架、鋼筋混凝土框架、預應力錨索地梁、噴混植生、客土噴播、厚層基材、生態袋、植生毯,以及日本FS高次團粒綠化技術等,已在我國各地的高速公路、鐵路、水電等基礎建設以及廢舊礦山和垃圾填埋場處理中廣泛應用。
按照“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設計,精細施工”的原則,對采礦引起的土地退化、生態結構缺損、功能失調或退化問題,以及影響生態修復的關鍵性因子進行分析評估,采用“BS性團粒、礦山土地復墾技術、污染防治技術、礦山污染治理技術等一系列生態修復技術”進行礦區廢棄地植被建設;通過工程、生物及其它綜合措施來恢復和提高生態系統的功能,逐步實現礦區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修復模式:根據廢棄地不同類型修復需要,可將礦山廢棄地恢復為農地、林地、畜牧業基地、水塘湖泊、養魚場、垂釣園、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人工濕地、礦山地質公園等。
垃圾場大量垃圾填埋將產生很大的裸露地表、甚至松散堆積邊坡。填埋場的廢氣、廢液 、水土流失、及邊坡安全將對周圍的居民、水體等產生很大的危害。根據環保部門專家介紹,由于壓實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