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生態防護技術應用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前一般多采用撒草種、穴播或溝播、鋪草皮、片石骨架植草、空心六棱磚植草等比較簡單的生物防護方法。隨著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我國也引進和借鑒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成功經驗,1990-1991,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培訓中心與日本合作在黃土高原首次進行了坡面噴涂綠化技術(液壓噴播)實驗。經過十幾年的應用和研究,包括坡面噴涂綠化技術在內的各種現代化的坡面生態防護技術和漿砌片石骨架、土工網、土工格室、土工格柵、三維植物網、漿砌片石骨架、鋼筋混凝土框架、預應力錨索地梁、噴混植生、客土噴播、厚層基材、生態袋、植生毯,以及日本FS高次團粒綠化技術等,已在我國各地的高速公路、鐵路、水電等基礎建設以及廢舊礦山和垃圾填埋場處理中廣泛應用。
按照“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設計,精細施工”的原則,對采礦引起的土地退化、生態結構缺損、功能失調或退化問題,以及影響生態修復的關鍵性因子進行分析評估,采用“BS性團粒、礦山土地復墾技術、污染防治技術、礦山污染治理技術等一系列生態修復技術”進行礦區廢棄地植被建設;通過工程、生物及其它綜合措施來恢復和提高生態系統的功能,逐步實現礦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