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據統計,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建設中,礦產資源為全社會提供了95%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用生產原料和30%以上的飲用水。然而,由于多年的開采,各地普遍存在“青山露白骨”的現象:山體裸露、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受損嚴重,有時還引發山體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近年來,隨著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各項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治理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全國礦山地質環境狀況逐步得到改善。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高強度開發的客觀需求仍然存在,同時解決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仍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嚴峻形勢。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是人類重要的經濟活動。如今,如何通過把曾經的人為破壞變成人為治理,讓傷痕累累的青山復綠,成為我們發展之路上的新課題。
聯合國環境署的專家說,類似的現象在歐美各國也出現過,但人為的破壞如果能得到人為的治理,而且治理的科學合理,這也是一種生態文明建設。
“礦山復綠”是指通過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對采礦活動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治理,使地質環境達到穩定、生態得到恢復、景觀得到美化的過程。
復綠之前,需要消除采礦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隱患,進行削坡、護坡工程;復綠之后要進行相應的工程建設和景觀改造工作。最關鍵的環節則是對裸露巖石面進行邊坡綠化工作,首先得人工噴土,給草木提供生存的環境,最終要通過后期養護,讓植物能夠自然生長。
專家指出,礦山復綠的一大難點就是技術問題。要讓亂石崗換上綠色新衣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BS活性土壤生態修復技術”是充分研究和汲取當今世界先進的生態修復技術成果和理念,在現有客土噴播及高次團粒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引入土壤菌理論,集成創新形成的特別適應于礦山廢棄地、高陡巖石邊坡等特殊困難立地條件生態修復的高新(專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