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胡蘿卜素
型號 食品級 主要著色成分 胡蘿卜素
色素含量 1-30
來源 天然著色劑
產品規格 1*5 執行標準 GB
主要用途 著色劑
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機溶劑。葉綠體中的類胡蘿卜素含有兩種色素,即胡蘿卜素(carotene)和葉黃素(lutein),前者呈橙黃色,后者呈黃色。功能為吸收和傳遞光能,保護葉綠素。
輔助色素(accessory pigment):在植物和光合細菌,像類胡蘿卜素葉黃素和藻膽素中,吸收可見光的色素,這類色素是對葉綠素捕獲光能的補充。
非皂化脂質。是廣泛地分布于動植物中的黃、橙、紅或紫色的一組色素。構成發色原因的共軛二重鍵具有長鏈聚烯烴結構。通常是幾種混在一起生成。具有C40的萜結構的較多,不含氮。已知天然類胡蘿卜素約有300種,其中不含氧的碳化氫類有胡蘿卜素、菌脂素等;含氧的非常多,有醇、酮、醚、醛、環氧化物、羰酸和酯等。它們之中大量存在的有巖藻黃質(fucoxanthin)、葉黃素(lutein)、堇菜黃質(violaxanthin)、新黃質(neoxanthin)等,均屬于胡蘿卜醇。類胡蘿卜素多數不溶于水,溶于脂溶劑,不穩定,易氧化。
另外很多天然類胡蘿卜素的名稱是根據它們的來源,如從番茄中分離出的番茄紅素,從胡蘿卜中分離出的 -β-γ-以及δ-胡蘿卜素,從硅藻分離出的巖藻黃質等等。這些俗名仍被沿用。
分類及特性 類胡蘿卜素可分3類:
① 胡蘿卜素,羥類化合物,特點是溶于石油醚。多數都具有CH的化學實驗式。最常見的有蕃茄紅素和,β,γ-胡蘿卜素。
② 葉黃素,亦稱胡蘿卜醇,是胡蘿卜素的非酸性氧衍生物。含氧基團有羥基、酮基、醚基、環氧基和類呋喃基。常見的有隱黃質、玉米黃質、葉黃素、辣椒紅、辣椒玉紅素、蝦青素、蝦紅素、海膽烯酮、蒲公英黃質、新黃質、檸黃質、紫菌紅素丁等。
③ 類胡蘿卜素酸,胡蘿卜素的羧酸衍生物,能溶于堿溶液。例如:藏花素、胭脂樹橙和紅酵母紅素等。
類胡蘿卜素是高度不飽和化合物(多烯),含有一系列共軛雙鍵和甲基支鏈。色素的顏色隨著共軛雙鍵的數目而變動。共軛雙鍵的數目越多,顏色移向紅色越遠。
有些類胡蘿卜素在工業上利用作為食物和脂肪的著色劑,如β-胡蘿卜素、番茄紅素、玉米黃質、葉黃素、辣椒紅、藏花素、藏花酸、胭脂樹橙、紅酵母紅素等。
類胡蘿卜素的生物合成也是按照類萜的合成模式,兩個單位“頭對頭”縮合成為衍生物即類胡蘿卜素──八氫番茄紅素。高等植物、藻類和真菌都能將八氫番茄紅素逐步脫氫,按次序生成六氫番茄紅素,δ-胡蘿卜素,鏈孢紅素,最后產生番茄紅素。類胡蘿卜素分子兩端的環化過程尚未完全闡明,但已有證據說明鏈孢紅素或番茄紅素是環化類胡蘿卜素的前體。含氧的類胡蘿卜素──葉黃素是通過直接引入分子氧而合成的。
維生素 A是無色的脂溶性類異戊二烯醇。在動物體內,β-胡蘿卜素加兩分子的水,斷裂成為兩分子的視黃醇(即維生素A,A存在于動物肝臟,血液和眼球的視網膜中;A只發現于淡水魚中)。在暗中全反式視黃醛轉變成為11順視黃醛才能與視蛋白結合形成視紫紅質,后者與暗視覺有關,故缺維生素A導致夜盲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