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名勝風景區——“二十四景”之一的東巖山上(原屬城廂區,現為荔城區鎮海辦英龍街)“東山祖祠”內的千年古樟,系公元四世紀初晉懷帝時期種植的珍稀古樹名木,至今已存活了一千七百余年。樹高約20米,胸徑4.39米,樹圍達13.8米,原有三干,現在西干枯朽傾頹,余下二干,雖枯老中空,卻生意盎然,狀如龍蟠虬舞,綻發青枝綠葉;尤其是北干,幾乎不見韌皮部,卻能新枝勃發,葉茂如傘,實為奇特,被譽稱“古樹王”,成為園林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頗具歷史科學文化研究價值。 東山祖祠“宗孔堂”系“三一教”的發祥地。三一教創立于明朝嘉靖年間,教主林兆恩(號龍江,世稱“三教先生”)。宗孔堂的舊址是“東山樵舍”,原系林富退休后講學的地方。林龍江倡導“三一教”后,為構建“三綱五常堂”,以設壇講學、傳道之需要,三易其址,終選定東山豫樟下的樵舍處,以古樟樹一枝三椏象征“三教合一”為寓意,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成“麟峰書院”,聯曰:“豫樟先兆函三意,樵舍超然皈一心”,號為“宗孔堂”。此后,三一教門徒信眾日益增多,祠堂規模不斷擴大。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改稱“麟山祖祠”;清順治年間擴建,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拜亭,宣統元年再次改建為“東山祖祠”;解放后又屢有修葺,至今保存完整,成為海內外三一教文化的發祥地。 千年古樟歷經滄桑,頑強存活,生命力十分旺盛,堪稱“莆田一絕”,是莆田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見證。1953年國家領導人鄧子恢來此視察時,指示地方政府要加強保護這株古樹,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認定此樹為“八閩第一樟”,省林業廳把它定為“東南第一樟”;1984年城廂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級相關部門對古樹名木的保護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氣候異常,導致環境污染,病蟲為害加劇,古樟歷遭蟲害、火燒、人為破壞三大劫難:白蟻蛀害嚴重,造成樹心朽空,樹葉枯萎近80%;期間,樟樹險被砍伐,幸得三教門人吳阮庭挺身而出,極力加以制止,并上報政府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措施,妥為搶救保護。1996年,三大分支中的一支直徑約2米的枝干,被臺風刮斷倒地,危及樹的主干;其后,因蟻害繼續肆虐,缺乏科學治蟻知識的人們,對白蟻發起火攻,竟在樹洞中點火焚燒,結果不僅沒有根治蟻害,反而使千年古樟差點被火燒毀,瀕臨枯死,奄奄一息。 2003年至2007年,市政協、市科協、園林處等部門領導人及白蟻防治專家顏獻儒等,組織技術力量,對古樟進行搶救,殺滅了幾十巢近億萬只白蟻,有效地阻止了蟻害的蔓延,又經改土、施肥、治蟲、噴水等精心管護,使樹勢明顯恢復。2006年春季,主干上萌發出三條枝梢,并在近2米高的樹干表皮上長出大量新須根。千年古樟重新恢復了生機,由東山祖祠管委會負責管理。 2010年,市政協委員、科協主任陳炳煌提出“關于東山祖祠‘八閩第一樟’古樟樹復壯保護及周圍環境改造的建議”作為市政協會議提案,并率領有關科技人員對千年古樟進行實地考察,制定保護樟樹的具體方案,根據市園林局設計圖紙及相關要求,東山祖祠投入資金近60萬元進行對古樟樹仿古八卦臺改造建設、八卦內外防護臺建設、倒臥樹桿防護廊建設、防護管理房改造建設、古樟樹白蟻防治監測系統建設等。市政府高度重視,撥款6萬元作為補助救治金,由白蟻防治專家顏獻儒帶領“市才智白蟻防治科技服務公司”員工對樟樹采取復壯保護,并對其采取長期的保護措施,終使千年古樟枯木逢春,萌發嫩芽,綻出新枝。2011年10月全面完工,通過專家組竣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