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噴涂聚氨酯(脲)彈性體沒有很好解決體系的發泡問題,在室外應用中經常出現一些缺陷。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Texaco(即現在的Huntsman)公司在世界上率先開發出噴涂聚脲彈性體材料。澳大利亞于1993年引進該技術;日本和韓國也分別于1995年和1997年引進該技術,并相繼投入商業應用;歐洲地區2000年開始也逐漸接受該技術并推廣應用。1995年,青島海洋化工研究院黃微波等人在國內率先開展SPUA(噴涂聚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獲得了很好的商業應用業績,所研發的系列產品應用涉及防腐、防水、防滑、裝飾、布景、道具、耐磨、耐酸、耐堿、耐老化、抗沖擊等眾多領域,并陸續發表了大量論文和申請了發明專利。2000年起,江蘇化工研究所郁維銘等人開始SPUA的探索,應用領域涉及隧道防水、水閘防腐;湖南湘江涂料集團有限公司廖有為等人開展了SPUA技術在皮卡車耐磨襯里方面的研究與應用;煙臺華特聚氨酯公司李洪劍等人開展了噴涂剛性SPU技術管道防腐應用。與此同時,美國SPI公司和聯合涂料、德國巴斯夫、韓國一山聚氨酯公司等企業也陸續將它們的產品銷往中國市場,自此,聚脲技術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據2002年美國聚脲發展協會(PDA)的初步統計,全球純聚脲材料的產量為1.13萬t,銷售額為75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55~60元/kg)。其中北美地區占85%,亞太地區占10%,歐洲占4%,其它國家和地區占1%。聚脲在我國發展也非常快,產量從2000年的100t,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6000t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