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為桑科榕屬植物,樹干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國內分布于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菩提樹可用于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菩提樹有許多別名:沙羅雙樹、阿里多羅、印度菩提樹、黃桷樹、思維樹、畢缽羅樹、覺樹,與佛教淵源頗深。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菩提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以作為藥材入藥。
地理分布
菩提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藥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于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云南均有菩提樹生長。是印度國樹。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圣樹,萬分敬仰。
國外分布于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中國大陸主要分布于廣東(沿海沿海島嶼)、廣西、云南等地,多屬栽培,但喜馬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使用價值
菩提樹樹干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藥,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于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于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制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干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