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先認識一下什么是輻射。輻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態傳送。輻射的能量從輻射源向外所有方向直線放射。一般可依其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分類為電離輻射或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擁有足夠高能量的輻射可以把原子電離。一般而言,電離是指電子被電離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正電。由于細胞由原子組成,電離作用可以引致癌癥。一個細胞大約由數萬億個原子組成。電離輻射引致癌癥的機率取決于輻射劑量率及接受輻射生物之感應性。電離輻射主要有三種:α、β及γ輻射(或稱射線)。α、β、γ輻射及中子輻射均可以加速至足夠高能量電離原子。 非電離輻射的能量較電離輻射弱。非電離輻射不會電離物質,而會改變分子或原子之旋轉,振動或價層電子軌態。非電離輻射對生物活組織的影響近年才開始被研究。不同的非電離輻射可產生不同之生物學作用。無線電波和光波都是電磁波。它們的傳播速度很快,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與光波(3×10^8米/秒)相同,在空氣中稍慢一些。 那么,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輻射呢?按照輻射來源來分,生活中常見輻射有天然輻射如太陽光、雷、電等,大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另外還有人為輻射如各種電器、電子產品、通訊工具、醫療檢查等,而這些人為輻射源恰好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亦帶給我們輻射。 電磁輻射作為一種能量傳遞方式,還會直接將能量傳遞給原子或分子,使其運動加速,進而在體形成熱效應。當微波作用于人的眼睛,眼睛晶狀體水份較多,而更易吸收較多的能量,從而損傷眼的房水細胞。晶狀體內無血管成份,代謝率低,很難將損傷或死亡的細胞吸收掉,日積月累在晶狀體內形成晶核,導致白內障的產生,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具體可分為一下幾種效應: 1. 熱效應:人體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電磁波輻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機體升溫,從而影響到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 2. 非熱效應: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存在微弱的電磁非熱效應,它們是穩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干擾處于平衡狀態的微弱電磁場即將遭到破壞,人體也會遭受損傷。 3. 累積效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作用于人體后,對人體的傷害尚未來得及自我修復之前(通常所說的人體承受力——-內抗力),再次受到電磁波輻射的話,其傷害程度就會發生累積,久之會成為永久性病態,危及生命。對于長期接觸電磁波輻射的群體,即使功率很小, 對于長期接觸電磁波輻射的群體,即使功率很小,頻率很低,也可能會誘發想不到的病變,應引起警惕。 輻射防護的主要方法是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