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19世紀末期,銅板的生產只能達到中等尺寸,所以傳統建筑中的銅屋面或幕墻均有十字交叉或平行咬合線條,這也成為了歷史性建筑物的特征,現在的翻新建筑或新建建筑出于美觀、文化傳統的考慮時,仍然采用這種表現形式。
自1950年代末期自英國開始,連續輥軋技術允許金屬板以卷材方式生產,銅板的長度大幅度增加,長板條的立邊咬合式(Standing Seam)屋面系統技術發展起來,由于技術的先進和安裝費用的經濟性,逐步取代了傳統安裝方式,立邊咬合式技術系統可使屋面取消橫向連接,僅在排水方向保持平行線條,在全世界廣泛流行。
同時,Standing Seam 技術允許屋面坡度在1~900 之間變化,太古銅板可以適用于這種技術所需的彎弧、梯形、轉角等各種加工要求,使得建筑物的各種特異造型得以出現和實現,太古銅板(TECU-Copper)也成為了世界各地經典建筑的標志之一。
防腐蝕性能與銅綠Patina
即使在極度腐蝕性的大氣環境中,太古銅板都會連續形成堅固、無毒的鈍化保護層,俗稱銅綠(Patina),銅綠的化學成分取決于所在地區的空氣條件;工業區和大城市等空氣污染嚴重地區主要以硫化銅鹽成分為主,沿海地區以氯化銅較為普遍,在山區、郊野地區則以碳酸銅鹽成分為多,空氣中的二氧化硫(SO2)成分對銅綠層的構成比率有影響。
各種成分的銅綠對銅板的保護效果基本相同。
光亮的原銅板與空氣一接觸后幾個小時就會形成氧化銅鈍化層,這層鈍化膜降低了銅板的電化學勢能,它本身已經非常穩定,即便受到破壞也可自動修復,對于人類的視覺感受而言,這種變化是分辨不出的。
銅、水份、氧氣和空氣中的刺激性氣體的共同作用下,緩慢、持續的化學反應逐漸形成均勻的棕色、棕黑色氧化銅膜層,銅板的金屬光澤逐漸降低;隨著二氧化硫的作用,氧化銅的表面則逐漸形成綠色的硫化銅,保護膜層的穩定性也越來越強,這是銅板壽命超越100年的基本原因。
在垂直的墻體上,棕色的氧化膜較為穩定,基本上變化不大,有時甚至使人誤解銅板不會變綠。
在坡屋頂表面,氧化銅逐漸鈍化或風化成為硫化銅、碳酸銅、氯化銅等鹽份,綠色的銅綠慢慢地越來越多通常這個過程自15~25年不等。銅綠保護膜形成后,極其穩定。
聯系人:13575738193 高其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