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臺成本幾千塊,每臺銷售價7萬5千塊。市場競爭也不激烈。 龔維蒸老師主要給我們上4種課,《機械制圖》,《材料力學》,《冷沖模設計》《無線電設備結構設計》。他講課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結合實例,總是鼓勵人,從不批評人,也從沒看過他發過脾氣,真正的敦厚長者。當時我們基礎實在是太差,他講完一點,總是會問:聽懂了么?因為我的好問和勤奮,使我很快在幾個人中脫穎而出。2年多的上課使我打下了良好的無線電設備結構設計理論基礎,我當時還花半個月的工資買了鐵摩辛柯的《材料力學》硬啃了很長時間,一直到讀了大學才知道,龔老師的課選的是多么準確和有效,使我們一點彎路沒走。我的一個大學老師跟我們說的是:學好《機械制圖》,《材料力學》,給你半個工程師。對一個電子產品結構設計工程師來說,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一個師傅是張世昌,因為工廠要自制一套4開制版機(用來做PCB的膠片)我被抽調到這個產品設計小組跟他學做結構設計,實際上主要是制圖,將他的設計思想,用圖紙表達出來。第一天他先讓我削只鉛筆,結果是他不滿意,他削了只讓我看,用中華2H鉛筆,筆芯削成20mm長的圓錐過渡,鉛芯要露出5-6mm長,再用細沙紙磨成圓錐型,筆尖直徑0.2mm。他用丁字尺劃了一條直線,一邊劃,鉛筆一邊轉,鉛筆與圖板傾斜成60度。他說,這樣筆尖不會一下被磨禿。然后,他讓我寫0~9的阿拉伯數字。我寫完后,他說,你數字寫的不錯,我推薦你去財務科,看我臉漲的通紅,他說“8”字要這樣寫,我看著他用l了4筆,每筆4個半圓寫成了標準的仿宋體“8”。就這樣我跟著他一絲不茍的開始了制圖工作。他教會我選擇三視圖的技巧,運用局部剖視圖和重復剖面圖的表達方法,特別是強調要精確,簡潔,完整的表達零件,不能少表達一個要素,也不能多劃一個視圖。“讓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圖,好的工程圖紙就是一幅藝術劃”這些設計理念,深深地影響了我。他極富創意,教會我巧用機械原理,實現制版機結構和傳動的設計。一個個想法從圖紙變為實體零件,也使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工作。 事實上,張世昌老師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做的古箏,被淮陰地區劇團長期使用。他甚至教我們自己制做小提琴,告訴我們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別的剖料方式。這個問題在我后來帶的多個研發團隊中,作為有獎問答,幾乎無人答出。他給我也是給那個小城留下最深的影響是,當時有一出大熱的話劇叫《于無聲處》各地都在排演。話劇兩個多小時,要反映的情節是24小時。張世昌老師用一座鐘改變傳動比,加上硬紙板做成大鐘面和表針,用縫紉機做車床加工精密零件。鐘做成后,掛在舞臺上,成功的反映了劇情時間的變化。 張世昌老師家居圖書館,他太太是50年代的北大圖書館系畢業生。當時是縣城圖書館館員,星期天我去借書時,??此患叶荚趫D書館院中讀書,他看的雜志,書籍面非常廣,比如象《化石》,《樂器制作》。我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但限于文學類,進工廠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術書看。受他的影響,我開始讀《地理知識》《航空知識》《科學畫報》《化石》《考古》《摘譯》等五花八門的雜志。 1977-1978是我學習技術的最幸福時光。那樣的學習工作條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業也不能具備,工廠環境在當時也稱得上是花園工廠,有良師,有一個好工作,有技術可學,衣食無憂,沒有什么競爭,還有一個自己心儀的女孩是同事,剛剛從生活的陰影中走出來的我,真的好象是來到了理想中的烏托邦。 我是1970年隨父母從南京下放到宿遷的,1974年在宿遷中學高中畢業,1977年才進工廠,歲月蹉跎。一位與我有同樣經歷的小學同學對我說,人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從進工廠起,我就有了個理想,奮斗10年,成為工程師?! ?2.三年寒窗 1978年我參加了高考,可惜沒考上,主要原因是當時我的工作已不錯了,沒有全身心投入復習,現在看來是鼠目寸光。原本準備來年再考,可突然來了讀大學的機會,那就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辦并冬季招生,1979年2月開學。開始并沒打算讀,可是讀電大有一個好處是,可以帶薪上學。就這樣,通過簡單考試,我開始了讀電大。此時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原南無復校,老師們陸續回寧。工廠新產品設計需要人,
代理申報工程師項目
我們憑借相關人事局渠道,可以為廣大個人提供最專業、最便捷的工程師職稱代理申報。助理工程師申報一般15天左右出證。由于我們是批量代理申報,所以價格實惠,代理申報效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