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工廠所有的主要暢銷產品都是我做的結構設計,或者是我帶徒弟做的,實際上那時已有競爭,往往是幾個設計小組同時做設計,然后由銷售人員和廠長確定。產品的成功,也讓我的技術日趨提高,也為我瀛得了很高的廠內外聲譽,在我遠沒有被評為工程師的時候,從廠長開始就上上下下都叫我“馬工”。 那時候的廠長是一個比較通達的人,一般我們完成一個產品設計就會讓我們休整一下。由于多發獎金還是一個困難的事,所以一般都會安排骨干到各地去做市場調研,調研也是真的包括與經銷商溝通和自己站柜臺做一天營業員。然后會游覽一下當地風景。除此之外我自己會利用這段時間和下班時間研究一些技術。 80年代家電產品大量的使用塑料零件,這就帶來了材料選擇,零件設計和零件連接的很多問題。我開始研究其中的塑料零件連接技術,國內出版物已遠不能回答我思考的問題。從1985年開始,我開始讀《Plastic Design Forum》,《Plastic Engineer》,《Toshiba Review 》, IEEE的大分子化學卷(記得是第34卷) 等雜志 以及《Electronic Packaging Handbook》等年鑒類書。陸續跟蹤和了解這些技術6~7年時間,僅其中的小小自攻螺釘連接技術就花了2年時間。 當時自攻螺釘剛剛開始在國內用,我們的產品僅在一些不重要的連接采用自攻螺釘,原因是它容易滑牙。而打開日本的產品已100%采用自攻螺釘。用自攻螺釘能大幅度降低裝配成本,我覺得這就有研究價值。我跑了南京圖書館,江蘇科技情報所,江蘇電子科技情報所,南大圖書館,南京化工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上海科技情報所,北京圖書館,電子部第四研究所,沈陽790廠(電子部緊固件研究所)我收集了所有的國內外的相關書籍,雜志,中日美英德ISO標準,約200萬字。 1885-1990年在讀這些英文資料時,我陸續將其翻譯發表在省和國家級技術刊物上計4萬字以上。這給我帶來了2個好處,一個是我成了中國電子學會的會員,一個是在90年我被評為工程師時免考英文。1992年,經過多年的翻譯,研究和實際設計經驗積累,我發表了自己10萬字的論文集《塑料零件連接技術》(中國音響工業協會出版),這時我在金屬零件,塑料零件的設計,連接技術,包括對這些材料的知識,以及冷沖壓工藝,注塑工藝有了很多獨到的經驗,那時候我在工廠對技術問題已不敢隨便說話,因為你一說,別人就會認為是對的,就會照著做。在行業已小有名氣。 寫技術論文不僅使自己進一步理清思路,也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因為你寫得時候才會發現,有些問題原來自己并不很清楚,給別人講課也是如此。寫和講都是與己與人有益的事。我后來對工程師的要求都是要會做,會寫和會講。 電子產品的結構設計,是一個比較容易上手的工作,有1~2年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就能出圖,但在選材,工藝性,易裝拆性,可靠性,電磁兼容性方面的技術和經驗真的需要多年積累。 我后來Interview新員工時經常問什么是電子產品的設計?什么是結構?什么是結構設計?但得到的多是大學教材里的隔靴搔癢答案。我的體會是:“結構”對零件而言,就是形狀和材料;更多的情況“結構”是對2個或以上有裝配關系的零件而言,就是2個或以上的零件它們的結合處的配合形狀;對整機“結構” 而言就是指零部件的布局。因此結構設計就是用最簡的形狀,合適的材料,精巧的連接,合理的布局實現功和性能的要求。 10年努力,我實現了做工程師的理想,1990年我拿到了省里發的工程師證書。在國企的日子,受到的教育使自己一直感到自己是工廠的主人,是為自己在奮斗。雖然那只是一個空頭支票。 4. 男怕入錯行 94年前后,音響行業一方面由于香港大量的CKD在南方地區組裝,而香港的模具制造水平比內地高一個數量級,產品的外觀漂亮;一方面由于江浙地區鄉鎮企業依靠“星期日工程師”也大量的生產音響。這些產品僅注重基本功能,摒棄了國企按國標追求的高性能指標。(這些指標對一般用戶確也沒有用)這兩類公司的生產效率比較高,產品有價格優勢。因此音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企產品的技術優勢漸失。而國企固有的頑疾確在內外因素作用下發作起來,日子開始難過。國家的統計數據表明,由于惡性競爭,全行業處于虧損狀態。而那兩類公司多數不在行業統計數據之內,維
代理申報工程師項目
我們憑借相關人事局渠道,可以為廣大個人提供最專業、最便捷的工程師職稱代理申報。助理工程師申報一般15天左右出證。由于我們是批量代理申報,所以價格實惠,代理申報效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