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園林中造假山始于秦漢。秦漢時的假山從“筑土為山”到“構石為山”。由于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和山水畫對園林創作的影響,唐宋時園林中建造假山之風大盛,出現了專門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建艮岳于汴京(今開封),并命朱力用“花石綱”的名義搜羅江南奇花異石運往汴京。自此民間宅園賞石造山,蔚成風氣。造假山的手藝人被稱為“山匠”、“花園子”。明清兩代又在宋代的基礎上把假山技藝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階段。明代的計成、張南陽,明清之交的張漣(張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師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使假山藝術臻于完善。明代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中有關于假山的論述。現存的假山名園有蘇州的“環秀山莊”、上海的“豫園”、南京的“瞻園”、揚州的“個園”、北京北海的“靜心齋”和中南海的“靜谷”等。
 
小巧的水景:一些水景形式,如無錫寄暢園的八音沒洞、濟南的突泉、昆明西山的珍珠泉,以及在我國古代園林中常見的流杯池、硯池、劍池、壁泉、滴泉假山泉等等水體面積和水量都比較小。但正因為小,才顯得精巧別致、生動活潑、能夠小中見大讓人感到親切多趣。此外建筑庭院里的小水池、水生植物池,和室內景園的淺水池,也具有小巧的水景效果。曲折自然的水景:水平曲折婉轉的平面形式,可以使整個水面有延伸不盡的效果,使園林的局部空間具有活力,給人以不可窮盡的幻覺。動態的水景:園林水體中湍急的流水、狂泄的瀑布、奔騰的跌水和飛涌的噴泉就是動態感很強的水景。動態水景給園林帶來了活躍的氣氛和勃勃的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