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本報廣泛征集“龍年愿景”,意在梳理困境堪比金融危機的2011年企業生態,找尋2012年行業發展足跡。原本我們苦悶于難以聽到中小微企業的真實心聲,卻在柯達破產消息的刺激下重拾大企業管理心經。
所謂大,不過是此一時彼一時的概念,倒閉于金融危機的江龍印染、重組于2011年的山東海龍,無不由大而衰。有好事者引為與“龍”沾邊的巧合,只當玩笑。而對于“龍年”的謹慎和警惕卻因為各種因素凝成暗流。
對2012年的形勢誰都難下判斷。如何看待曾經帶來成功體驗的習慣路徑?如何在舍得之間尋找新的平衡?考驗著企業戰略前瞻性的管理大智慧。
從我們搜集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戰略思維的審視、財務管理的細節設計、人力資源的科學統籌,還是借力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布局,企業普遍意識到惡劣環境還將延續,越是黯淡的時刻,越需要影響時代的創造力、出類拔萃的產品和服務。
但是坦率地說,企業對經驗的張揚遠遠多于對教訓的反思,而教訓是一定存在的。我們多么希望,缺乏反思只是因為不便公開,而不是真的不存在。
柯達破產的教訓有三點值得分享。其一,不能固守風光時的經營理念,必須開發新技術及新產品,且要執行下去;其二,多元化經營一旦跨足跟本業毫不相關的領域,像柯達進軍化工、浴室清潔劑及醫療檢驗設備等行業,只是燒錢而已;其三,企業成功時的政策長期來看也許就是障礙,如柯達的巨額福利在營運惡化時成為無法承擔的負債。
試想他們的“反思機制”如果隨時開啟,有沒有可能讓悲劇終止于萌芽。
有人嘆息,中小微企業如同掩藏在大樹下的小草,生與死都不會被過多地關注。它們所需要的成長養分,部分來自于自身的直覺根系,部分來自于大企業的常識雨露。所謂常識,是由經驗和教訓共同構成的。
對于優化行業生態來講,有媒體參與的企業觀點對撞,猶如添加“催化劑”的嘗試,至于作用有沒有發揮到極至,也是我們的一次經驗積累。比如,話題設計是不是可以更尖銳?要素組合是不是可以更有邏輯?觀點回收是不是可以更驚艷……
人們常說,看一個組織有沒有戰略,不僅要看它選擇了什么,重要的是看它放棄了什么。只有把不必要的面子和身段都放下,企業的“龍年之舟”才能輕裝起航。
掌握了這道標尺,我們在看過一線企業的管理經驗后,如何讓自己不再成為教訓的主體,也算是領受了此番策劃的深意。
面對艱巨的轉型任務,我們更要看到有利于上海紡織發展的積極因素:一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二是近期出臺的《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十二五”規劃》詳細闡述了“十二五”期間推進建設貿易和投資促進十大平臺的具體舉措以及相關政策保障措施,這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努力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三是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尤其要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優化布局。四是經過近幾年的轉型發展,集團管控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了整體優勢、集成優勢和協同優勢,具備了較強的應對風險能力。五是集團上下圍繞發展戰略、實施發展規劃的熱情高漲。各投資企業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不斷增強,形成了積極進取、協同作戰、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