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中的鐵和錳超標主要存在鐵超標或鐵錳同時超標兩種形態,除鐵一般采用接觸氧化法或曝氣氧化法,除錳一般采用接觸氧化法,曝氣氧化法除鐵系指原水經曝氣后充分溶氧和散除CO2,提高pH值,水中的Fe2+全部或大部分氧化為Fe3+,進入濾池過濾 接觸氧化法除鐵(除錳)系指原水經曝氣溶氧后未經完全氧化很快進入濾池,濾料經過一定的成熟期后在其表面形成鐵質(或錳質)活性濾膜,利用活性濾膜的催化作用進行除鐵(除錳)。
鐵錳共存時,原水含鐵量低于2.0~5.0mg/L(由于水質的不同,北方可采用2.0、南方可采用5.0)、含錳量低于1.5mg/L,單級過濾一般可同時去除鐵和錳,當水中鐵錳含量超過上述值時,鐵將明顯干擾除錳,應采取先除鐵后除錳的工藝,并嚴格控制一級除鐵效果。
鐵、錳超標的地下水水質千差萬別,因此除鐵、除錳工藝流程的選擇,應掌握較詳細的原水水質資料,有條件的應進行除鐵除錳試驗,無條件試驗時應參照原水水質相似水廠的經驗進行選擇。
 
 
在膜處理系統中,引起膜面上沉積可溶性的二價鐵和相關三價鐵的污染物的可能情況為:
(1)氧氣進人到含二價鐵的進水中
(2)高堿度水源形成FeC03
(3)鐵與硅反應形成難溶性的硅鐵鹽
(4)受鐵還原細菌氧化作用影響,將會加劇生物膜的滋生和鐵垢的沉積
(5)由含鐵絮凝劑轉變引起的膠體狀鐵
(6)來自鋼管或其他部件腐蝕產生的沉淀
(7)含二價鐵的水源與含H2S的水源混合,形成黑色難溶硫化鐵。
處理這類水源的一種方法是防止整個系統與空氣或任何氧化劑(如氯)的接觸,低pH值有利于抑制Fe 2+的氧化,當pH< 6,氧小于0. 5mg/L時,最大允許Fe 2+濃度為4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