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的發展史
助聽器(Hearing
Aid)是一種供聾人使用的、補償聽力損失的小型擴音設備,其發展歷史可以分為以下七個時代:手掌集音時代、炭精時代、真空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微處理器和數字助聽器時代。 人類最早、最實用的“助聽器”可能是聾人自己的手掌。將手掌放在耳朵邊形成半圓形喇叭狀,可以很好地收集聲音。雖然這種方法的增益效果僅為3dB左右,而且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助聽器,但是,這是最自然的助聽方法。直到現在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在傾聽別人講話時用手掌來集音的情況。許多哺乳動物都有碩大的耳朵,所以它們的聽力比人要好得多。 受到手掌集音的啟發,一些有心人先后發明了各種形狀的、簡單的機械裝置,如象嗽叭或螺號一樣的“耳喇叭”,木制的“聽板”、“聽管”,象帽子和瓶子一樣的“聽帽”、“聽瓶”,象扇子和動物翅膀一樣的“耳扇翼”,以及很長的象聽診器一樣的“講話管”,等等。由于人們認為聽管越長集音效果越好,所以有的聽管竟長達幾十厘米,甚至一米多。聽別人講話時用手拿著聽管伸到別人的嘴邊,樣子滑稽可笑,但卻使聾人提高了聽力。同時,也提醒講話者盡量大聲講話。這種簡單的機械助聽裝置一直使用了幾百年,直到十九世紀,才逐漸被炭精電話式助聽器取代。 1878年,美國科學家Bell發明了第一臺炭精式助聽器。這種助聽器是由炭精傳聲器、耳機、電池、電線等部件組裝而成。 1890年,奧地利科學家Ferdinant
Alt制備出了第一代電子管助聽器。 1904年,丹麥人Hans Demant與美國人Resse
Hutchison共同投資批量生產助聽器。到二十世紀40年代,已經有氣導和骨導兩種類型的助聽器了。這個時期的助聽器在技術上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雖然能夠滿足一些聾人的需要,但是,還有許多缺點,如噪聲太大,體積笨重如17寸電視機,不易攜帶,等。 1920年,熱離子真空管(熱陰極電子管)問世不久,就出現了真空管助聽器。隨著真空管技術的不斷發展,助聽器體積逐漸變小,實現了主機和電池的分離。1921年,英國生產了第一臺商業性電子管助聽器。由于電子管需要兩個電源供電(一是加熱電子管中的燈絲,使之發放電子;二是驅動電子通過電柵到達陽極),因此這種助聽器體積大而笨重,雖然增益和清晰度較好,但幾乎無法攜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汞電池代替了鋅電池,使電池的體積顯著減小,電池與助聽器終于可以合為一體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了如印刷電路和陶瓷電容等新技術材料,使得一體式助聽器的體積顯著縮小,這樣,助聽器就可以隨身攜帶了。逐漸地,助聽器也采用了削峰(peak
clipping, PC)和壓縮(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GC)等技術。
深圳市愛爾悅助聽器經營店成立十年來已開設深圳羅湖店、福田店、南山店三家專業機構。中心擁有專業測聽室及全部丹麥進口的檢測設備,是代理世界各大知名品牌(丹麥瑞聲達、丹麥奧迪康、瑞士峰力、德國西門子、美國斯達克、美國麗聲)助聽器的專業驗配中心。專業的知識及多年的驗配經驗,為您提供最佳的聽力指導和選配方案。同時,我們和國際接軌,注重驗配團隊的建設,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力爭做到每一個環節的服務都精益求精。
多年來的驗配經歷讓愛爾悅人深知:沒有最好的助聽器,只有最佳的聽力解決方案!因此,我們告訴每一位顧客:最貴的不一定是最佳的,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深圳愛爾悅助聽器熱線:4006882856
更多相關信息:http://www.loveheari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