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輸送機主要由驅動裝置、頭部裝配、機殼、無軸螺旋體、槽體襯板、進料口、出料口、機蓋(需要時)、底座等組旋體在運轉時處在受拉狀態。
螺旋輸送機通常由螺旋輸送機本體、進出裝置、驅動裝置三大部分組成。螺旋機本體由頭節、中間節、尾節三部分組成。一般情況下,出廠總裝時將螺旋輸送機中間節按長度長短依次排列,最長的中間節靠近頭節,相同長度的中間節則挨在一起,如果有特殊要求,則在訂貨時給出排列順序。在螺旋輸送機頭節內裝有支推軸承承受軸向力,在中間節和尾節內裝有用軸承支承螺旋軸,此外,在螺旋輸送機尾節內還裝有可軸向移動的徑向軸承以補償。
一般螺旋輸送機參數都是針對堆積比重在1.4以下的物料設計和計算的,太大的物料比重需要進行牽引力和傳動部分抗拉強度的計算.產品主要適用于輸送粉狀,粒狀,小塊狀物料,物料溫度在280℃以下,在化工,食品,醫藥,造紙,環保等行業輸送粘附性較強的物料,糊狀粘稠物料以及易纏繞的物料(如生活垃圾)中廣泛應用.
1、驅動裝置:采用擺線針輪輪減速機或軸裝式硬齒面齒輪減速機,設計時應盡可能將驅動裝置設在出料口端,使螺旋體在運轉時處在受拉狀態。
2、頭部裝配有推力軸承,可承受輸送物料時產生的軸向力。
3、機殼:機殼為U型或O型,上部加防雨型機蓋,材質有不銹鋼或碳鋼或玻璃鋼。
4、無軸螺旋體:材質為不銹鋼或碳鋼。
5、槽體襯板:材質為耐磨的塑料板或橡膠板或鑄石板等。
6、進、出料口:有方形和圓形兩種,一般進、出料口形式由用戶決定。
螺旋輸送防破碎技術及其應用:外螺旋溜槽技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70年代廣泛應用于德國及英國的井下直立煤倉,其螺旋溜槽嵌入煤倉壁中,建造方式一般采用混凝土塊或現澆混凝土砌筑。直到80年代末期外螺旋溜槽技術才被引入我國,之后,該技術在國內逐漸得到推廣。螺旋輸送防破碎技術在我國煤炭行業的廣泛應用也極大地推動了該項技術的發展,各企業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出了與本企業相適應的螺旋輸送防破碎裝置。螺旋輸送防破碎技術是通過安裝螺旋輸送裝置來解決各轉載環節物料落差大、破碎率高、噪聲大、粉塵多的問題,主要用于轉載環節及料倉的塊狀物料的防碎運輸。螺旋輸送技術通常采用內含跌落平臺的折返式溜槽或螺旋溜槽,但多數效果不夠理想。對于煤倉內的螺旋溜槽,按其布置形式,可分為內螺旋溜槽和外螺旋溜槽兩種。內螺旋溜槽安裝在煤倉內,采用鋼結構設計;外螺旋溜槽則緊貼倉壁嵌入式安裝,通常為鋼筋混凝土澆注而成。 對于煤炭行業來講,內螺旋溜槽一般根據自己的生產經驗設計,由于結構強度低,溜槽承受倉壓大,在國內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