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海爾空調在人民大會堂第二次拿到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務院設立的科技類獎項,海爾空調是今年家電領域該獎項獲得者。</p><p></p><p>1998年,海爾空調個提出變頻技術,并憑借“變頻一拖多技術”的應用成為家電業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品牌。此次,因為“空調器舒適性智能控制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再次獲獎,海爾空調靠的是什么?</p><p></p><p>低調做科研31年,讓中國人更舒適</p><p></p><p>1970年,年僅36歲的丹麥人——P.Ole Fanger教授迎來了學術生涯上的輝煌時刻,他根據1396名受試者的數據提出了人體熱舒適的PMV指標,自此成為該領域的國際通用標準。此時的他或許沒想到,40多年后,他的理論在近8000公里之外的中國出現了“水土不服”。由于1396名受試者都是健康的美國年輕人和歐洲大學生,體質跟中國人差了不只一點半點。再加上氣候環境、性別年齡等因素,生搬硬套這一標準顯然不合適。海爾空調研發人員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從1985年生產出國內一臺分體式空調開始,就持續關注用戶需求變化,在功能層面為用戶創造舒適的空間環境。31年間低調做科研,海爾空調憑借為中國人體質量身打造的智能舒適控制技術獲得國家獎。</p><p></p><p>以PMV技術為例,2010年,空調企業的重點仍放在制冷制熱等基本功能上,人體熱舒適領域還是一片空白,就連當時的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人體工效學研究,也只關注到汽車、服裝等領域的身高、肩寬等生理數據上。海爾空調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歷時5年,從不同地域、性別、年齡等群體中采集了28600人次數據,獲得了寶貴的用戶數據。而且,人體熱舒適除了受光照、溫濕度、風速等環境因素影響外,人體的皮膚溫度、心理狀態等變化也會帶來影響。因此,此項技術研究還橫跨了熱力學、環境學、人體工效學、生理學、材料力學等16門學科,有效地提升了用戶體驗。海爾空調先后克服了時間長、跨學科、無現成模式等困難,最終在2012年行業研究出適合中國人體質的PMV人體熱舒適技術,解決了個體舒適性需求差異化難題。</p><p></p><p>提升市場內涵,技術改變生活</p><p></p><p>事實上,近10年以來,家電行業已經走完了高溢價期,進入了微利時代,空調行業的情形亦是如此。一方面,空調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價格戰天天上演;另一方面,“買方市場”時代的到來,催生了日益個性化、高端化的用戶需求結構升級。這就意味著,要想跳出惡性競爭的窠臼,不能寄希望于通過優化產業鏈節約資源降低成本,而是必須通過技術研發及創新來不斷賦予家電產品更多的屬性與內涵,進而推動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革。</p><p></p><p>在此前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空調只擁有制熱制冷的單一屬性,以犧牲用戶的舒適為代價換取空間環境的舒適。而如今,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和消費者自主意識的提高,體驗經濟時代正式到來,用戶對空調的需求也從工具性需求升級到享受型需求。從1993年臺變頻空調誕生,到2010年推出臺物聯網空調,再到2015年發布臺自清潔空調,31年來56次創新迭代,海爾空調踏準了每一次的時代節拍,從節能、智能、健康等維度為用戶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的空氣服務。可以說,海爾空調為用戶提供的不再是單純的空氣解決方案,而是一種與時俱進、高品質的生活方式。</p><p></p><p>生態反哺市場,用戶聲量變現銷量</p><p></p><p>在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里,大多數企業遵循的是超前研發的理念,通過創新技術和產品創造新的消費熱點、培育新的消費市場。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用戶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日益透明和開放,用戶體驗成為衡量技術和產品先進性的標準。因此,企業應當從標準制定者變身和生態圈,前端承接用戶需求,后端并聯全球優質資源,讓用戶全流程參與到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配送、服務等環節,從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參與者。</p><p></p><p>對于海爾空調而言,這一顛覆式的創新實現方式便是實施由智能制造、互聯工廠、智能服務等組成的全智能空調布局,搭建起開放的智慧空氣生態圈。這種以生態反哺市場的新路徑也加快了價值變現的速度,帶來用戶口碑和市場份額的提升,詮釋了“用戶聲量即銷量”。據統計,海爾智能空調市場銷售量占比達到68.57%,以優勢,超過了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而在2015年全年智能空調盤點中,海爾空調市場占比仍牢牢占據6成以上,國家科技進步獎正是對其行業引領作用嘉獎。</p><p></p><p>除了連續2年全國銷量外,海爾智能空調還出口到歐盟、日本、俄羅斯、巴基斯坦等100多個國家。而隨著帝樽空調出口到法國、意大利、土耳其、巴基斯坦、緬甸、烏茲別克斯坦等歐亞6國,海爾也開啟了進軍海外高端空調市場的大幕。可以說,海爾空調已得到全球用戶的認可,成為全球性的領先品牌,正在釋放越來越大的影響力。</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