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鄰居官網消息 我們天天都能看到各類進口糖果,然而,我們的傳統糖果已經漸漸消失在生活之中。今天,好鄰居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福州為灶君慶祝時用的糖。 雖然全國各地都祭灶,但供品多是簡單的糖瓜、面餅之類,唯有福州的灶王爺最有口福。 聽老人講,早先灶糖灶餅的品種有上百之多,散著賣,挑好了裝在繪著年畫的紙袋里。外公外婆照例要送一包給小外孫,還得加一張“花臉殼”(類似京劇臉譜的面具),據說小孩子戴上能躲開瘟神,保一年平安。在我童年的上世紀80年代,“花臉殼”的習俗還在,但質樸的紙袋已換作塑料袋,糖餅的品種也只剩下24種。 一袋24種糖餅里面,炒米、麻芝這些“大件”都是一樣一個,多的是寸棗(俗話叫“老鼠仔”)、金錢餅這些小零碎。 紅紙包最是福州小孩的心頭好,它的本名“酥糖”反倒少有人知。它不如“麻芝”脆,不如“花生嘎”甜,但憑著一身喜慶的大紅裝,讓一堆糖餅“三千粉黛無顏色”。酥糖的主料是花生末,用麥芽糖圍成四四方方,手拿不得,一用勁就成了一把細粉。所以拆封也得加一分小心,那封口處像是漢服的對襟,小心拆解起來,很有些輕解羅裳的意思。就如佳人不能唐突,吃紅紙包也不能猴急,得體的吃法,是先把麥芽糖圍邊挑出來吃了,然后卷起紙攏住剩下的末,仰頭往嘴里倒,一下子從唇邊直糊到嗓子眼,那叫一個滿足。 糊嘴是灶糖灶餅的一大“設計宗旨”,為的是“糊”住灶王爺的嘴,免得他到玉帝面前口無遮攔,所以那首祭灶歌后面才有一句“祭灶祭糊涂”。有的人家還不放心呢,祭完了又抓一把糖在灶門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想想各家各戶的灶王爺上了天,個個“三緘其口,道路以目”,該是怎樣的可愛光景。 當年只有臨近祭灶,市面上才有灶糖灶餅賣,到了初三初四,就漸漸沒了蹤影。為了這一年一會,怎能不玩了命地吃?而現在,每天超市里都有各式糖餅,每天都像過年一樣有魚有肉,胃口對“年”的渴望,也就不復當年。 如果說年味淡了,那是因為那種幸福,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歡迎關注好鄰居的官方網站:http://www.hollygee.cn/ 更多詳情請登入(好鄰居 http://www.hollygee.cn/list-21-7.html ) 想要知道更多的巧克力糖果資訊,歡迎關注好鄰居的官方網站:http://www.hollygee.cn/ 更多詳情請登入(好鄰居http://www.hollygee.cn/list-2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