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
認真說來,一個人受另一個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學家)的“影響”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種自我發現,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著的東西被喚醒。對心靈發生重大影響的,絕不是一種灌輸,而是一種共鳴與抗爭。無論一本著作多么偉大,如果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和抗爭,它對于我們來說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是周國平在《開卷未必有益》一文中的一個觀點,我第一次讀到它時,有“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之感,我想,這就是心靈被喚醒的體驗。真正的閱讀,就是一個人的心靈不斷被喚醒的過程。湊巧的是,我在林語堂的《讀書的藝術》一文里發現了另一個類似的見解:“我認為一個人發現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的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這樣他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一個人必須獨立自主去尋出他的老師來。”外緣與心靈相似,是喚醒得以發生的根本條件。當外緣與心靈相似時,這時產生的體驗是澄明、愉悅或者興奮,當外緣與心靈的真實相背時,產生的體驗則是拒絕和抗爭,甚至厭惡。所以,我們很難教給別人任何東西,我們只能為他人提供一種恰當的善緣,讓別人借此去發現一些東西。在我看來,教育不是一種自外而內的過程,而是一種內外呼應。它先是點燃,而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心領神會。中國禪宗里,有很多這樣的教育案例,啐啄同時、拈花微笑等,我想,這大概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把!人心如鏡,具有“光明能見”的特性。其實一切清澈晶瑩的東西都有反映能力。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便能理解為什么在向上的善行環境中人心就變善,在下墮的惡行的環境中人心就變惡。我認為,人心對外界的事物具有一種物理上的反射作用。當我們給他人帶來風雨、憂郁、黑暗和悲觀時,他人也會報之以風雨、黑暗和悲觀。同樣的,人為什么冷漠?“生硬的話、粗暴的行為、強制的辦法,這一切都蹂躪人的心靈,使人對周圍世界和自己采取了冷漠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語)很顯然,如果你希望你的學生能學得快樂,那么你就應該用教師職業的尊嚴和內在的歡樂來喚醒;如果你希望你的學生能體驗到美感,那么你就應該用閱讀美的作品來喚醒。精神的解放用自由的精靈來喚醒,創新用求真、求異來喚醒,真誠用平等來喚醒。     如果我們自己不是一團火,就很難將另一顆心點燃,這就是喚醒的全部內涵。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快樂魔方作文微信公眾賬號:klmfzw01
快樂魔方作文官方網站(http://www.klmfzw.com)
總部地址:上海市長寧區1055號SOHO中山廣場A棟8樓
咨詢熱線:400-101-0213     15958435053   QQ: 294022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