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互聯網的特征是贏家通吃一家獨大,而產業互聯網的特征是細分領域比較垂直。在中央反復強調“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產業互聯網也是許多創業者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闡述一下什么是產業互聯網?它的邏輯是什么?又該如何利用這個邏輯做大做強。
第一:創業到底講不講風口?
在面對很多創業者時,他們最常說的一個詞就是風口,而我們認為創業不能總是講風口。因為當所有的創業者都在講風口的時候,這個風口早已經過去了。打車軟件火的時候,都做打車軟件。后來團購火,又出現幾百個團購網站。大家都在搶風口。但實際上,風口真是創業者的嗎?風口都是大企業的。最后大企業的流量黑洞、資金黑洞會拖垮你。所以創業者不應該講風口,而應該學做匠人去堅守。
一件事情可能剛開始做的時候風口沒來,但是做著做著風口就來了。這時候別人再來學,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資本只會投有頭部效應的公司。比如生活圈媒體這個領域,分眾傳媒剛做的時候風口沒來,但是做著做著,線上流量越來越貴,風口就來了。別人再學已經晚了。所以說,風口幾年一變,只要堅守就會等到春暖花開。而如果一味去攆風口,可能每一次都只攆到風口的末端。
第二:那創業者還有什么機會?
創業者不但有機會,還有很大的機會。我們把創業分成兩種模式,一種叫消費互聯網創業法則,另一種叫產業互聯網創業法則。
1.消費互聯網法則
消費互聯網法則是基于虛擬的互聯網的創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互聯網+”的平臺型模式。這種模式一旦成功就是千億、萬億級的。但是,消費互聯網創業法則也非常殘酷,因為它是虛擬的,所以消費互聯網講的是贏家通吃、一家獨大的聯合效應。市場份額遵循721原理,老大占70%,老二占20%,老三以后的總共占10%。就像滴滴和優步起來以后,其他的打車軟件就都不好做了。
2.產業互聯網創業法則
產業互聯網創業法則,很難做到贏家通吃,由于細分領域比較垂直,每一個領域都可能會誕生一個個小巨人。這種創業模式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手段的引入,優化整個供應鏈體系,打破原有業態,重新定義產業鏈條和業務鏈條。這種企業講的不是零和效應,而是二八原理,也就是20%的優秀企業去覆蓋全國80%的用戶。
創業者利用新技術,改變交易成本曲線,來釋放套利空間,或是利用互聯網改善風控體系從而降低交易風險的模式。利用新科技、新體系把風險曲線改造成能夠自己產生并創造套利空間的方式,讓資源重新找到最合理的配置,讓整個經濟體得到優化,從而消滅信息不對稱,加速該經濟體的發展,這種優化的方式才是產業互聯網創新的基本邏輯,才是真正振興制造業的驅動引擎。
第三:產業互聯網為什么不會贏家通吃?
從世界經濟幾百年發展歷史來看,任何經濟的競爭,最后的結果就是雙寡頭壟斷,或者三寡頭壟斷。比如有奔馳就有寶馬,有阿迪達斯就有耐克。哪怕是同一家企業的兩個產品形成壟斷,也是雙寡頭,比如社交領域的QQ和微信。
很多產業互聯網領域目前還沒有雙寡頭,沒有老二,市場上還有空缺。如果創業者有創業做老二的定位也是很好的。何況,區別于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因為垂直細分的程度不同會產生各個不同區塊的老大,比如特定供應鏈的老大。
拿大家熟悉的絕味鴨脖舉例,它的競爭對手也是像精武鴨脖這樣的公司。但是2016年,絕味在連鎖鹵味休閑食品的市場進行了重構,專門投資那些中小型的輕食品公司,然后和他們共享絕味食品的冷鏈供應鏈,也就是能讓食品在儲藏、運輸、分銷等各個環節,都能在特定的低溫環境下,保證食品不變質的供應鏈。因為小公司做冷鏈供應鏈一定是虧的,但沒有這個冷鏈,對食品的質量就有影響。所以現在,絕味食品可以說是一個供應鏈公司了。
第四:經濟學中的雙寡頭是怎么形成的?
我們在《新時代的摩西,如何帶領團隊跨過紅海?》這篇文章中文提過,每個行業都有三個紅利期。
第一個紅利期叫風口紅利期,也就是誰做誰賺錢的藍海市場。
第二個紅利期是技術紅利期,當參與者已經很多,已經進入紅海市場了,如果你的產品有自己的特點,有技術創新,并且被消費者認可,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比如像蘋果、華為都是技術紅利期的企業。而紅海市場繼續發展就會進入到更殘酷的競爭,叫做血海,這時相應的第三個紅利期就是管理紅利期。
第三個紅利期是管理紅利期,管理紅利期講究成本和效率,你用一百塊錢能干的事,人家八十塊錢就能干,還能掙錢。你用兩年干的事,人家一年就能干,還比你干得好。管理紅利期的代表企業是富士康和老干媽。老干媽是價格比它高的賣不動,比它低的虧本,可以說是把管理做到了極限。管理紅利期的特點是壟斷,形成雙寡頭或三寡頭,來獲取市場紅利。當三個紅利期過后,行業的風口會重來,這個行業也會重新運轉,以此循環。
羅納德·科斯關于企業的起源的解釋是:企業組織勞動分工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組織勞動分工的交易費用。而產業互聯網普及導致市場組織交易成本的降低,企業內職能被外包至專業化平臺,這樣社會分工協作就會進一步細化,設備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都會提高。這樣一個過程,會比消費領域的分享所帶來的驅動力會更強,因為只要真金白銀省了錢,產業互聯網的參與者就會行動。大量的行動自然會加速行業的重新運轉。
第五:那么創業者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創業有什么成長空間呢?
隨著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使得很多精通專業技術卻不擅長管理的創業者,可以不雇傭任何一個全職員工而達到相當的經營規模。
比如創業者像丁磊一樣想開始養豬,他每天工作那么敬業,自己喂飼料、打疫苗什么事都做的比別人好,估計能養600頭。慢慢地,當他開始雇人后,生產效率就會下降,其他人不一定會像他自己那么上心,每天全部時間都在工作上。
但是如果用到產業互聯網的創業理念,有效利用社會化分享、外包服務,通過資源配置,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讓上下游每一個細分領域都獲得利潤,創造效率帶動的增量價值,還是他自己作為生產單位,不用雇全職員工,估計就能養10000頭。在我們已投資過得一些農業產業互聯網項目中,就看到了這樣的積極作用。
今天在我們面對很多創業者時,他們都想去做“互聯網+”的平臺型創業。但實際上應該回歸,慢慢地去做一個改變行業效率的新匠人。
第六:新匠人需要哪些產業互聯網思維?
老匠人可能只懂生產,不懂銷售和技術。但是新匠人懂得利用互聯網將傳統產業重構。以下我們提一提創業者應該具有的產業互聯網思維。
1、價值驅動思維。首先要問自己,做這件事情,是不是給產業鏈增加了價值?最理想的一個狀態,就是你參與到其中,提升了行業的效率,創造出增量價值,然后讓原有行業的參與者每個人都能獲益。這是最高的一個境界。當然,很多情況下很難做到。有很多人說要用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實際是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這會樹立敵人,對自己的業務發展帶來很多阻力,因此如何處理和既有產業體系的關系,是產業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一門大學問。
2、分享經濟思維。社會化分享的理念,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將比消費互聯網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消費者對生活資料的擁有,包含了更多的感情因素在其中,就像分享車這件事情,比如馬上就是清明小長假了,你可能離開北京去度假,有三天時間不用車,那是不是把車短租給來北京旅游的人,賺一些錢?對大多數人不大容易做出這個決定,你作為一個擁有者,對車有一些感情因素在里面。但是如果是個小老板,你手里有一臺挖掘機,正好有一個月空閑,租出去掙點錢,難道會有什么心理障礙嗎?對于很多產業,它們天然就是用來使用和分享的。
3、大數據思維。現在還是往往停留在個人消費行為、畫像這些東西上,這是互聯網過去很多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更新鮮的東西,我們現在提一個特別的,NB-IOT,就是窄帶物聯網,這是運營商正在鋪設的網絡,可以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能夠讓接入物聯網的成本顯著降低。因為現在很多物聯網一定要在終端設備里放SIM卡,這是傳統的網絡設備節點的接入方式,能耗、帶寬消耗都導致成本很高。而物聯網對帶寬要求沒那么高,利用窄帶物聯網可以讓功耗和帶寬消耗顯著降低,成本也會相應大幅下降,會極大地促進物聯網的發展,會成為一個大數據分析重要的數據源。創業者們不妨在這些方面動動腦筋。
4、金融思維。我們認為金融工具能讓可以熟練使用它的從業者,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在傳統微觀經濟學模型里,需求跟供給為曲線的兩個交叉點,而金融是什么呢?金融就是在這二維層面再加一個時間的軸線,以前很多人找不到交集的點現在就可以發生了,這就是一個具有金融屬性的交易模型。
《致命均衡》里講了個哈佛的懸疑故事,其實就是想說明不光是探案,哪怕是未開化的原始部落,原始人之間的交易都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拿買菜打比方,一個經濟學家去買菜,賣菜大媽利用信息不對稱,處在優勢地位,賣方肯定比買方精。但是如果加上了時間的軸線,就發生了變化。因為畢竟賣菜大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賬算不過經濟學家。
為什么散戶斗不過機構?機構是從更高次元上來考慮問題,利用信息不對稱和資源優勢實現“升維思考降維打擊”。那些熟練使用金融工具的從業者往往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針對任何一個企業,哪一個經營層面都是這樣。
第七:產業互聯網創新的基本邏輯是什么?
金融領域的基本邏輯就是指風險和收益預期之間的平衡,當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套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