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校服,在當今城鎮的中小學生中是非常普遍的事了。許多學校的學生校服(一般按照當地教委統一規定,也有的是學校各自規定)一般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的套裝。男、女生之間的服裝顏色、質地一樣,夏裝樣式上有差別。另外,有的學校會給學生訂購運動裝,上體育課時穿。學校要求學生每天到校都得穿校服,否則加以批評并扣班級操行分數。 一般來說,教育管理者是從多方面考慮的。統一著裝便于學校管理,培養學生樸素的生活作風;在學校穿著相同顏色、款式的服裝,掩蓋了學生家庭的經濟差異,減少同伴間相互攀比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防止學生穿戴奇裝異服,對學習產生干擾;也便于區分學生還是非學生,便于發現學生在校內校外的異常舉動,維護學校安全;學生整天穿校服,低收入家庭可以因此節省購買其他衣物的花銷。此外,統一著裝對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建立學生的榮譽感等也有促進作用。有些學校甚至為全體教師也定制了校服,以此體現一種學校文化面貌。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以上意見 學生都喜歡自己去買衣服,周末和放假出去玩、去別人家做客時穿。大家都有自己的服飾標準。多數女生認為:“買衣服不看品牌,只看喜歡,因為品牌并不代表衣服好,不出名的衣服也蠻好。通常買自己喜歡的樣式,顏色要好看,一個人在不同季節穿不同顏色的衣服,還要與膚色相配。不買尺寸太小太緊的,過一兩年就不能穿,要寬松、很舒服的。上衣價格不超過50元,褲子不超過一百元。衣服穿起來要‘酷’。”這些學生購買衣服時都考慮了家庭經濟狀況,不講求精品,而是以實惠、耐穿為標準。較主要一點是,他們都考慮到身體長得快,買衣服時買大一些,就可以多穿幾年。校服令大家不滿的原因之一就是穿不了一陣就小了,很浪費。父母過日子的精打細算方式,在這些學生身上得以充分體現,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計劃和盤算生活了。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穿著漂亮些,凡是節假日出游或去別人家做客,總要提醒孩子穿上較好的衣服。學校教師一般并不擔心學生自己買的衣服是“奇裝異服”,相反很能理解學生,知道他們所說的“酷”,只不過是顏色、樣式活潑了些,生活化、時裝化了,教師都說:“這些孩子長大了,都有愛美之心,喜歡穿漂亮點,這也很正常,可以理解。”czcl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