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荷斯坦牛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育種過程非常復雜。總之,它 是由純種荷蘭牛與本地母牛的高代雜交種經長期選育而成。育種簡史可由下面流程圖表示:
引進各品種牛純繁-->各純種牛與我國當地黃牛雜交-->各雜交種互交-->用純種荷斯坦奶牛級進雜交-->高代雜種相互橫交-->后代自群繁育-->中國荷斯坦奶牛。
原產于荷蘭,也稱荷蘭牛。其毛色為黑白花片。該牛風土馴化能力強,世界各國都有引進飼養,并經長期的風土馴化和系統的繁殖或同當地牛進行雜交,而育成較適應當地環境條件且各具特點的黑白花奶牛。此種牛體型高大,結構勻稱,頭清秀,皮薄脂肪少,被毛細短,毛色為明顯的黑白花片,后軀較前軀發達,乳房大而豐滿,乳靜脈粗而彎曲。成年公牛體高143-147厘米,體重900-1200公斤,母牛體高130-135厘米,體重650-750公斤。
我國的黑白花奶牛是從19世紀60年代起先后由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德國、意大利等國引進的黑白花奶牛進行純種繁育或與當地黃牛進行級進雜交逐步改良形成的。我國的奶牛品種80 %以上為黑白花牛。解放初期,我國奶牛頭數很少,只有12萬頭;產奶量很低,平均頭年單產不到2000千克;體型小,平均體高不到130厘米,平均體重不足500千克;質量很差,普遍存在斜尻、乳房下垂、肢蹄不良等缺陷。
我國畜牧科技工作者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通過開展育種、繁殖、飼養、防疫等一系列工作,使牛群質量有所提高。特別是1970年以后,采取的一系列改良措施:集中優秀公牛、建立種公牛站、推廣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開展對產奶量、乳脂率、體高、體重等性狀遺傳參數估計的研究和公牛后裔測定工作,從國外引進優秀種公牛及優秀公牛的冷凍精液,培育優秀公牛。
我國黑白花奶牛的體型特征和生產性能基本符合國際黑白花奶牛及荷斯坦牛的品種要求,1987年由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黑白花奶牛,1992年由農業部更名為中國荷斯坦牛。
外貌:毛色呈黑白花,體質細膩結實,體軀結構均勻。泌乳系統發育良好,乳房附著良好,質地柔軟,乳靜脈明顯,乳頭大小、分布適中。肢勢端正,蹄質堅實。由于各地引用的黑白花公牛和本地母牛類型不同,以及飼養環境條件的差異,我國黑白花牛多為乳用型,乳用特征明顯,但體格不夠一致,基本上可劃分為大、中、小三個類型。大型:主要引用美國荷斯坦公牛與北方母牛長期雜交和橫交培育而成,成年母牛體高為136cm以上。中型:主要引用日本、德國等中等體型的黑白花公牛與本地母牛雜交及橫交培育而成,成年母牛體高133cm以上。小型:主要引用荷蘭等國歐洲類型的黑白花公牛與本地母牛雜交,或引進荷斯坦公牛與體型小的本地母牛雜交而成。成年母牛高1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