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佛像是指用銅或青銅鑄造的佛像。這類佛像中有相當部分表面鎏金,故又稱“金銅佛像”。大型室外的佛像一般為銅佛像。廣義的“金銅佛像”包括一切金屬質地的可移動小佛像,常見的有銅鎏金、銀鎏金、黃銅佛像、青銅佛像等。
    銅造像必須從造型、時代和工藝三方面來欣賞和鑒定。
    首先在類型上,中國古代銅佛像藝術分為漢傳佛像藝術和藏傳佛像藝術兩大部分,要區分風格差異,搞清楚銅成分或鎏金等質地,結合時代特征綜合判斷,以標準器作為真偽依據,判斷銅佛像是否屬于新仿,是否進行過做舊處理。
    其次在顏色上,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龕上供奉,久歷人間煙火,日月侵蝕,特別是鎏金銅造像表層顏色暗淡,在陽光下折射回來的光線柔和,新仿做舊處理過的銅鑄佛像折射光線較刺眼。
    再次在質量上,古代佛像所用銅質較純,質量重,特別是澆鑄器物有厚度,仿制金銅佛像一般銅質不純,質量輕,使用合金材料。
    再次在工藝上,受古老的生產工藝限制,澆鑄成型后的佛像要經過細致雕塑技藝處理,表情、服飾、底座加工痕跡清晰可見,現代銅佛像使用機制打磨,生成極有規律的加工痕跡。
    最后在嗅覺上,古老的銅佛像,經長期供奉,煙火熏蒸,可以嗅到煙火的味道,倘若長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發霉、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學腐蝕味道。
    銅雕佛像都有哪些特點。
    一是它具有宗教性。佛像體現佛教的莊嚴、神圣、慈悲的精神。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須嚴格遵循佛教的教義規范,也就是造像儀規。這就決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薩、羅漢、明王、護法、祖師等等造像的造型。
    二是它的社會性。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須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在不同的時代,為了讓人們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這就使各個時代的佛教造像,體現出各自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是它的藝術性。無論是宗教性也好,社會性也好,要體現出來,都必須經過藝術手段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