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
百科名片
何首烏何首烏,為蓼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圖經》:“何首烏,今在處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縣者為勝。春生苗葉,葉相對如山芋而不光澤。其莖蔓延竹木墻壁間。夏、秋開黃白花,似葛勒花。結子有棱似蕎麥而細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植物的塊根、藤莖及葉均可供藥用,中藥名分別為:何首烏、夜交藤、何首烏葉。中藥何首烏有生首烏與制首烏之分:生首烏功能解毒(載瘧)、潤腸通便、消癰;制首烏功能補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補肝腎。
中文學名: 何首烏(開寶本草)
拉丁學名: 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
別稱: 多花蓼、紫烏藤、 野苗、交莖、交藤、夜合、桃柳藤、九真藤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蓼目
科: 蓼科
屬: 何首烏屬
分類系統: 恩格勒系統,1964
目錄
魯迅筆下的何首烏
植物描述形態特征
生態環境
地理分布
植物栽培
藥用價值中藥名稱
藥材基原
性味歸經
功效主治
各家論述
應用配伍
用法用量
用藥禁忌
藥方選錄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不良反應
臨床研究
藥材鑒別
藥材炮制
使用須知
其他相關
何首烏顯微特征
醫學作用
品種考證名稱釋義
品種考證
民間傳說傳說之一
傳說之二
傳說之三
魯迅筆下的何首烏
植物描述 形態特征
生態環境
地理分布
植物栽培
藥用價值 中藥名稱
藥材基原
性味歸經
功效主治
各家論述
應用配伍
用法用量
用藥禁忌
藥方選錄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不良反應
臨床研究
藥材鑒別
藥材炮制
使用須知
其他相關
何首烏顯微特征
醫學作用
品種考證 名稱釋義
品種考證
民間傳說 傳說之一
傳說之二
傳說之三
展開 編輯本段魯迅筆下的何首烏
何首烏-原植物(圖1)
魯迅先生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過何首烏。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
編輯本段植物描述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莖纏繞,長2-4米,多分枝,具縱棱,無毛,微粗糙,下部木質化。葉卵形或長卵形,長3-7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兩面粗糙,邊緣全緣;葉柄長1.5-3厘米;托葉鞘膜質,偏斜,無毛,長3-5毫米。花序圓錐狀,頂生或腋生,長10-20厘米,分枝開展,具細縱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狀卵形,具小突起,頂端尖,每苞內具2-4花;花梗細弱,長2-3毫米,下部具關節,果時延長;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綠色,花被片橢圓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較大背部具翅,果時增大,花被果時外形近圓形,直徑6-7毫米;雄蕊8, 花絲下部較寬;花柱3, 極短,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具3棱,長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包于宿存花被內。花期8-9月,果期9-10月。[1][2][3]
生態環境
生海拔200-3000米山谷灌叢、山坡林下、溝邊石隙。[2]
地理分布
產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華東、華中、華南、四川、云南及貴州。日本也有。[2] 何首烏的功效: 解毒,消癰,潤腸通便。用于瘰癘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