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營養的工作目的 公共營養的工作內容 公共營養師培訓基礎知
公共營養的工作目的
旨在闡述人群基礎上的膳食及營養問題,并解釋這些問題的程度、影響因素、結果以及如何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予以解決。
發展公共營養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改善營養狀況,尤其是那些正受到營養不良嚴重影響的人群
工作內容
公共營養發展至今,其工作內容、范圍日益擴大。公共營養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和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訂;營養配餐與食譜編制;營養調查與評價;營養教育;食物與營養政策和法規。
(一)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制訂、修訂與執行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是公共營養工作的基礎。營養學家根據有關營養素需要量的知識,提出了適用于各年齡、性別及勞動、生理狀態人群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并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予以更新。我國于2000年10月出版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Chinese
DRIs 》,成為公共營養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基礎。
(二)膳食指南
膳食結構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既反映了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水平高低,也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發展狀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中國營養學會先后出版第一版和第二版膳食指南,在第二版中對指南進行了量化,并設計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以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寶塔圖形方式提出了每日食物指導方案,以便于群眾理解和真正實行。
(三)營養配餐與食譜編制
營養配餐就是按人們身體的需要,根據食物中各種營養物質的含量,為公共食堂和餐廳設計一天、一周或一個月的食譜,使人體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幾大營養素比例合理。營養配餐是均衡膳食的一種措施,膳食的原則通過食譜才得以表達出來,充分體現其實際意義。
(四)營養調查與營養監測
是公共營養的主要工作內容和方法之一,是營養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依據,也是農業、食品工業制定發展計劃的依據。營養調查是以個體為基礎的人群膳食攝取情況和人體營養水平的調查。我國曾于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分別進行了4次全國性的營養調查,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國不同經濟發展時期人們的膳食組成變化、營養狀況。作為公共營養的主要工作內容和方法,營養調查是橫斷面的調查人群的營養狀況,而營養監測是不同于營養調查的另一種縱向了解人群宏觀的營養信息的方法。營養監測的內容包括數據的收集、數據分析、資料分析利用。
(五)營養教育
是健康教育的一個分支和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營養信息交流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食物與營養知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膳食營養因素,改善營養狀況,預防與膳食相關的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它以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和有評價的干預活動,改變不良膳食行為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社會服務,普及營養知識,養成良好的膳食行為與生活方式,使人們在面臨營養方面的問題時有能力做出有益于健康的選擇。
常見的營養教育方式包括專題研討會、普及培訓班、大眾傳媒交流
(六)食物與營養的政策和法規
不能使營養學的社會實踐停留在說明人群營養現狀上,必須分析社會人群營養制約因素和營養問題的形成條件,包括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并制定相應改善營養的政策,落實營養措施,改善營養狀態,促進人民健康。
國家食物與營養的政策、法規可對食物的生產、消費、人群營養與健康、增強綜合國力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公共營養的工作目的 公共營養的工作內容 公共營養師培訓基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