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2015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為了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須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者之間的平衡。通過平衡這“三大支柱”的可持續性,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隨著法律法規的日趨嚴格,以及因污染、資源的低效使用、廢物管理不當、氣候變化、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給環境造成的壓力不斷增大,社會對可持續發展、透明度和責任的期望值已發生了變化。因此,各組織通過實施環境管理體系,采用系統的方法進行環境管理,以期為“環境支柱”的可持續性做出貢獻。
ISO14001:2015旨在為各組織提供框架,以保護環境,響應變化的環境狀況,同時與社會經濟需求保持平衡。本標準規定了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使組織能夠實現其設定的環境管理體系的預期結果。
漳州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培訓輔導咨詢,廈門ISO14001認證培訓輔導咨詢,泉州ISO14001認證培訓輔導咨詢,莆田ISO14001認證培訓輔導咨詢,龍巖ISO14001認證培訓輔導咨詢,三明ISO14001認證培訓輔導咨詢
漳州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培訓輔導咨詢,廈門ISO14000認證培訓輔導咨詢,泉州ISO14000認證培訓輔導咨詢,莆田ISO14000認證培訓輔導咨詢,龍巖ISO14000認證培訓輔導咨詢,三明ISO14000認證培訓輔導咨詢
ISO標準重大變化
標準結構
依據ISO/IEC導則第1部分附則SL附則2給出的頂層結構、核心要求、術語/定義。
所有MSS(管理體系標準)原則上使用一致的結構、通用的文本和術語以便其易于使用和相互兼容。
組織環境
附則SL附錄2頂層結構和核心文本導入兩個與組織的環境相關的新要素,要求組織確定那些能夠影響QMS或EMS策劃的問題和要求,并作為QMS或EMS開發的輸入:1、了解組織及其所處的環境;2、了解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
風險管理
依照HLS的框架要求,突出關注了“風險和機遇(risks and opportunities)”的應對。
“預防措施”條款的作用被潛在風險和機遇的識別、評估和把握所承接。這是附則SL基于風險的思考(risk-based thinking)和風險驅動的方法起到預防作用的原則的進一步發展,并貫穿質量或環境管理體系的制定和實施過程。
ISO管理體系2015版轉換實施
1、 進行新老標準在組織內應用的差異分析;
2、 建立轉換實施方案;
3、 對所有涉及管理體系有效性的部門進行培訓或者講解標準變化;
4、 按照新版標準更新現有管理體系及確保體系持續符合新標準的要求,并保持有效性。
您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