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需求預測是為了制定物流管理計劃,而對需求時間、地點、庫存單位、裝運流量等所進行的預示或估計。精確的需求預測可以促進物流信息系統和生產設施能力的計劃和協調。并且通過物流需求預測可以確定產品是如何向配送中心和倉庫或者零售商進行分配的。為明確責任,衡量需求預測的效果,開展物流需求預測需要建立一套包括組織、程序、動機以及人事等方面的完善的預測的行政管理體制,以支持預測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此基礎上選擇預測技術,實施預測過程并對其過程實行有效監控。
物流需求預測的一般步驟
A、確定需求性質
經預測的需求可以分為從屬需求和獨立需求。從屬需求具有垂直順序特征,如采購和制造情況,零部件的采購為了裝配成制成品,此時零部件的需求取決于制成品的裝配計劃。水平從屬需求是一種特別情況,需求的項目并非完成制造過程所需要,而有可能是完成營銷過程所需要,如在每個裝運項目中包括了附屬物、促銷項目或經營者手冊等,那么對附屬物的需求預測就取決于裝運項目的計劃。因此,對如零部件等的從屬需求的預測可直接通過基本項目的需求估計來確定而無需分別進行預測。獨立需求預測則是兩個項目的需求毫無關系,如對洗衣機的需求有可能對洗衣粉的需求無關,洗衣粉的預測對改善洗衣機預測將不起任何作用。這類項目主要包括大多數最終消費品和工業物資,必須單獨預測。
B、確定預測目標
明確預測的目標是進行有效預測的前提。有了明確具體的預測目標,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資料,否則就無法確定調查什么,向誰調查,更談不上怎樣進行預測。并且預測目標的確定應盡量明細化、數量化,以利于預測工作的順利開展。
C、確定預測內容,收集資料進行初步分析
預測內容即影響物流需求的因素,一般包括:某時期的基本需求水平、季節因素、趨勢值、周期因素、促銷因素以及不規則因素六個方面。預測者必須認識到不同因素對物流需求所具有的潛在影響,并能適當的予以處理,對于特定項目具有重大意義的成分必須予以識別、分析并與適當的預測技術相結合。某時期的基本需求水平是以整個展延時間內的平均值表示的,是對沒有季節因素、周期因素和促銷因素等成分的項目的適當預測。季節因素通常建立在年度基礎上,對消費零售層而言,在某幾個季度,某物品的需求量較大,而在另幾個季度,需求量較小的規律運動。而對批發層次而言,這種季節因素先于消費需求大約一個季度。趨勢值是指在一個展延的時期內,定期銷售的長期一般運動。它可以為正、為負或不確定方向,人口或消費類型的變化決定趨勢值的增減,銷售量隨時間而增加是正的趨勢值,反之,則為負的趨勢值。而通常情況下,由于人們消費習慣的變化,趨勢方向會改變許多次。周期因素如商業周期,一般來說,每隔3——5 年就有一次經濟從衰退到擴張的波動,許多大宗商品需求就與商業周期聯系緊密。促銷因素,在某些行業,廠商的市場營銷活動會引發需求波動,對銷售量具有很大影響。促銷期間銷售量增加,此后隨著利用促銷逐漸售出庫存后銷售量下降。從預測的角度,有規則的促銷因素類似季節因素,而不規則的促銷因素則必須對它進行跟蹤并結合時期進行分析。不規則因素,是隨機的或無法預測的因素。在展開一項預測的過程中,其目標是要通過跟蹤和預計其他因素,使隨機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在了解預測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預測目標收集資料進行初步分析,觀察資料結構及其性質,并以此作為選擇適當預測方法的依據。
D、選擇預測方法
在需求預測中有兩種方法,即經驗判斷和數學模型法。經驗判斷法由預測者根據所掌握的資料進行數據分析,憑借其專業知識和經驗進行預測,這種方法多在掌握資料不夠全面,預測準確度要求不搞時使用,在更多情況下,使用的是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一般包括時間序列建模和相關性建模兩種方法。這種預測相對經驗判斷法更準確一些。對于這些方法將在下一節中進行具體介紹。
E、計算并做出預測
以預測目標為導向,根據選定的預測方法,利用掌握的資料,就可以具體研究,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預測物流的需求狀況。
F、分析預測誤差
根據現實的資料對未來進行預測,其中產生誤差是難免的。誤差的大小反映預測的準確程度,如果預測誤差過大,其預測結果就會偏離實際太遠,從而失去參考價值。因此對預測可能出現的誤差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檢查預測方法的合理性。總之要使預測誤差降到最小。
東莞到成都物流專線物流管理的核心
物流是使商品在需要的時間到達需要的地點的經營活動,是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徑,是“第三利潤的源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的最佳途徑、推動物流現代化,是物流管理和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作為一名多年來從事國產化ERP軟件應用和發展的業內人士,不光要珍惜這一大好機遇,更要深入地分析問題、研究策略,把我們的產品和實施做得更好,以更高的成功率回報社會。
現代物流的功能是設計、執行以及管理客戶供應鏈中的物流需求,其特點是依據信息和物流專業知識,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戶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務。企業物流是為滿足客戶需求而對原材料、半成品、產品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高效率、低成本流動和儲存而進行的規劃、實施與控制過程。企業物流管理的基本活動是規劃、組織和控制,其使命是確定物流活動的水平,從而以最有利或成本最低的方式,在客戶期望的時間和地點,提供其所需要狀態和形式的產品和服務。
無論是企業物流還是物流企業,如何對自身物流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如何實施管理和決策,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帶來最大的效益,都是它們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與其他系統不同,物流系統中,大量的信息不僅隨時間波動,而且還依賴于氣象和經濟條件,是不穩定的。因此,物流管理和決策作業與活動,需要時實地分析各種條件,并在最短時間內,給出最佳實施方案。諸如配艙、裝箱、運輸資源的使用、運輸路線的選擇、工作計劃的擬訂、人員的安排、庫存數量的決策、需求和成本的預測、系統的控制等等,都需要優化或智能規劃。因此,從一定意義講,物流管理的核心問題就是智能規劃問題。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中,自覺運用智能規劃理論和方法,實現管理和決策的最優化、智能化,可以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據資料介紹,1999年我國全社會物流費用支出約占GDP的20%,以我國2000年的GDP計算,2000年我國全社會物流費用為17880億元,如果我國物流費用降低1%,每年將節約178億元。這方面的空間和潛力是巨大的。
國際上,許多先進的企業物流管理系統,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數學方法與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和數學工具,對企業物流活動進行決策、預測和控制,進而實現真正有效的科學管理。通過引入了各種最優化模型,先進的物流管理軟件在車輛配載、運輸路線優化、倉儲優化等各個方面都已經實現了很好的應用,直接為客戶帶來經濟上的利益。例如在車輛路線優化方面,統計表明,合理安排車輛線路可以幫助用戶用原來60-70%的資源(車輛、人力)完成原來的工作。我國的物流企業的管理系統,絕大多數是從實現物流業務流程入手,通過對各業務環節產生的數據的匯總統計分析和查詢,為企業決策提供幫助。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們必須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高度重視我國自己的物流智能規劃系統的開發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