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19日訊 曾經做湖州市政工程的李小斌,從前年開始不做工頭卻當起了新漁民。他在吳興區八里店鎮尹家圩村承包了300畝的外蕩,流轉了200畝的農田,像模像樣地踏上生態農業之路,目前初具規模,效益顯現。
站在微波粼粼的漾邊,李小斌告訴記者,這片漾叫西蕩漾,有230畝的水面,是野生外蕩,水環境非常好,而且水深達3米以上,漾壁無硬化處理,是野生鱉、青魚、白魚、鱖魚等理想的野生養殖場所。西蕩漾是南片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的組成部分,區內水網通達,通過水體的自凈作用和外河漾水的調節,可以保證區域內水體清澈和清潔,具有水產養殖良好的水質條件。“露天野生養殖不是不管不問,里面的技術含量很高。”如今的李小斌,講起養殖經是頭頭是道,看不出是入門才3年的新手。他現在采用的是生態混養技術,通過種植水草及放養螺螄,營造生態養殖新環境,減少池塘綜合開發利用負荷等。種植的水草是青魚等魚類的美味,放養的螺螄是野生鱉的佳肴,它們的糞便又為水草提供養分。這一體現生態、綠色、循環等現代農業理念的養殖模式,是湖州市近年來推行湖州市校共建新農村的產物。這也是當初李小斌選擇西蕩漾,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導師的指引。
混合養殖怎么養,循環發展怎么循環? 3年來,通過與浙江大學以及浙江淡水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合作,李小斌逐漸清晰起來,且能得心應手。西蕩漾的混合、循環養殖路線圖是:甲魚、河蝦苗首先是養在水稻田里,稻鱉蝦混養,等稍長后放進外塘;外塘里青魚、白魚、鱖魚以及甲魚混養;外塘里的水抽進稻田里灌溉,稻田的水放進面積40畝的外溝凈化后再用來養魚。這樣就沒有一滴水流到外面。
跟著專家一路走過來的李小斌,心里還有一本經濟賬。露天養殖比溫室養殖的周期要長好幾倍。就拿甲魚來說,一只同樣大小的中華鱉,在溫室里只要一年就可以投放湖州市場,而露天養殖大多要4年才能長成。表面上看,外塘露天養殖和溫室養殖比占不到便宜,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目前湖州市場的野生鱉的價格比溫室里鱉要高出好幾倍,而且還供不應求。“周期是長了一些,但時間也為我們的養殖提高了含金量。 ”李小斌說,這片西蕩漾里的甲魚早有上海、南京、蘇州等長三角地區城湖州市的高端客戶預訂了。到明年初,園區就有2萬只野生鱉出售,預計有1200萬元的銷售額。“這還沒算上額外收入。”李小斌給記者算了算:按照一畝稻田來計算,每畝一季可產水稻650公斤,收入1500元;河蝦25公斤,收入也是1500元,那么一畝綜合收入就是3000元, 230畝就是69萬元。李小斌說,自己這條路是走對了。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