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花海如潮的季節,又值一年和風鼓蕩的日子。歷史的畫卷翻到2009年8月,市委書記陳鐵雄在全市推進沿海產業帶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擲地有聲:
建設臺州沿海產業帶,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道路艱辛。全市上下要著眼當前,立足長遠,樹立“重振臺州雄風在此一舉”的強烈責任意識,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舉全市之力,克難奮進,創新突破,全面實施沿海開發戰略,全力推進臺州沿海產業帶建設!
12月15日,市委市政府工作務虛會上再次明確:我們必須搶抓新一輪國家沿海開發戰略契機,加快臺州在中國沿海發展帶快速崛起,使臺州真正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創新區、濱海新型城市化發展的示范區、海洋生態建設的先行區、海洋文化發展的樣板區!
這是順應時代的戰鼓,這是迎戰新征程的號角。在催人奮進的戰鼓和號角中,數百公里長的黃金海岸,到處躍動著希望的音符。
大項目催生集聚效應帶動效應,大投入帶來大發展
臺州人民歷來緊跟時代潮流,善于把握時代脈搏,敢于拼搏創新。在建設沿海產業帶過程中,濱海臺州,風生水起,步伐加快,干勁加倍,信心十足,演繹了一曲曲動人的建設者之歌。
南北鋪陳,東西呼應,全力推進
對于擁有廣袤山區的臺州而言,綿長的海岸線是造物主的恩賜。
作為臺州未來現代制造業的集中區,吸引外資的集聚區和循環經濟的示范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平臺,沿海產業帶建設引起了全市上下的高度關注,建設者們更是傾注了極大的工作熱情。
沉睡的灘涂、鹽堿地被統一平整,裸露的泥土散發出新生的氣息;工程車輛穿梭往來,道路向四處伸延,建設工人在不停地忙碌;藍天白云下,一排排嶄新的廠房拔地而起……
初冬時節,北到三門灣畔,南至玉環榴島,記者走在臺州沿海產業帶上,到處呈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日新月異的喜人變化。
沉寂已久的臺州東部海岸已被喚醒,成為一片躍動的熱土。分布在全市各地的經濟開發區和工業集聚區,南北鋪陳,東西呼應,沿海產業帶建設出現了競相發展的積極態勢,為日益擁擠的城區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醫藥化工、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的椒江工業園區建設進展迅速;黃巖開發區迎頭趕上,形成了機械制造、醫藥化工、塑料模具、罐頭食品、工藝禮品等五大主導產業;路橋工業園區、臨海東部區塊建設如火如荼,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玉環工業集聚區迅速崛起……
借“南北協作”工程東風,北部三縣三門、天臺、仙居更是不甘人后,濱海城市與內陸腹地產生聯動效應,成為臺州工業發展的新亮點。
12月1日,臺州市南北協作第六次大會在仙居召開。會上簽約項目42個,總投資達69億多元,涉及幾十個行業,為實施新一輪南北協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關資料表明,列入重點開發的臺州沿海產業帶各個工業功能區,至目前,都已進入全面建設,進展順利。現有投產企業680多家,今年新投產企業120多家,1至11月份,實現規模上銷售收入300多億元,約占全市的10%。
大項目帶動大發展
項目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尤其是大項目的持續建設和投產,能不斷發揮和顯現集聚效應、帶動效應和提升效應,是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最直接、最強勁的引擎。沒有大項目,臺州沿海產業帶形不成大開發格局。
臺州沿海產業帶屬于投資拉動型經濟。在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要保持經濟較快增長,關鍵是要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千方百計增大投資總量,用大項目帶動大發展。
此外,臺州在汽車、船舶制造、金屬拆解再生制造、醫藥行業等為代表的一批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領域已經有了良好的產業基礎。這些產業的發展和提升,尤其需要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帶動效應和提升效應。
今年4月,中美兩國最大的能源合作項目——三門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工程總投資400多億元人民幣,共有2臺機組,為三門打造華東電力城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海闊憑魚躍。沿海產業帶逐漸成為大項目扎根入駐的熱土,“磁場效應”凸現:煉化一體化項目作為建設臺州沿海產業帶、提升產業層次的大工程,正在穩步推進;海正可降解高分子新材料聚乳酸項目,被國家發改委譽為“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一個標志性產品”,已實現批量生產;利源重工總投資17.8億元的大功率柴油機曲軸及大型裝備鑄造件項目落戶椒江;永源汽車、華迪實業和年產8萬噸啤酒的“華潤雪花”等一大批企業紛紛進駐沿海產業帶……
攤開沿海產業帶的宏偉藍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由北向南“點”狀開發的格局已初具規模:三門濱海新城、臨海東部區塊、臺州濱海工業區塊、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玉環漩門工業區塊……沿海產業帶猶如一個寬闊的大舞臺,每一個重點開發區塊都是一出正在上演的精彩大戲,將臺州漫長的海岸線演化成一條藍色的工業走廊。
沿海產業帶通過廢鹽田改造和灘涂圍墾所形成的未利用地,為臺州的發展拓展出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大項目施展拳腳提供了平臺。
大項目期待大投入
大項目期待大投入。作為臺州沿海產業帶建設的先行區,臺州濱海工業區塊重新調整了今后3年的工作目標,計劃工業性投入爭取達到30個億,基礎設施投入達到20個億,到2012年,實現100億元的產值。
落戶溫嶺的浙江正大船業有限公司修造船項目總投資13.88億元,新建8萬噸級船塢2座,10萬噸級、15萬噸級修船塢各1座,8萬噸級碼頭2座。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建造5萬—8萬噸級船舶80萬載重噸、年修理5萬—15萬噸級船舶400萬載重噸的能力。
目前,沿海產業帶集火電、核電、抽水蓄能、水電、風電及潮汐發電于一體,將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電力能源基地,也帶動了像太陽能這樣的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
這些事例表明,通過沿海產業帶建設,臺州工業已迎來產業大投入、結構大優化時代。
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短短一年時間里,臺州經濟開發區斥資3.5億元,加快濱海工業區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玉環為建設濱海工業城,光漩門二期就投下5億元的重金;臨海則出臺政策,除土地出讓金留存全部用于東部工業區塊建設外,財政還每年拿出3000萬元,用于貼補區塊的各項建設……
一筆筆資金的注入,一項項優惠政策的出臺,為沿海產業帶的建設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大投入帶來大發展,隨著一個個企業落戶沿海產業帶,隨著一筆筆資金選擇棲枝東海之濱,臺州工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這是未來的臺州沿海版圖:汽摩配、家電、服裝機械等產業成為臺州濱海工業城的大本營;船舶修造、水泵閥門、機械加工、水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是溫嶺板塊的核心區;能源、五金機械、海洋生化、港口物流等產業在玉環獨領風騷;醫化、造船、眼鏡等產業則是臨海板塊的亮點;而電力工業、現代港口物流業等基地毫無懸念地聚集在三門板塊上……
鑲嵌在這些板塊之間的,是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日益完善的沿海供水網、輸電功能愈來愈強的區域電力網。這些網,成為臺州沿海產業帶建設的堅強保障,是臺州沿海產業帶的“希望之路”!
走“產業、城市、生態融合發展”之路,促進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
自然形成的塊狀經濟是臺州的一大特色。
正因為是自然形成,塊狀經濟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布局不合理,土地資源浪費,環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
推進沿海產業帶建設,在量的擴張背后,是優勢產業的培育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以科學發展觀謀求“吃海”方式轉變
臺州未來的發展,一方面要靠“騰籠換鳥”,轉變增長方式,依靠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實現發展的集約化;另一方面要筑“籠”育“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育臺州未來的增長極。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產業的集聚度,增強產業之間的協調配套能力;才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形成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才能形成特色明顯、個性鮮明的臺州沿海產業帶。
處于“大轉型、大投入、大調整、大發展”時期的臺州,真正懂得了以科學發展觀的眼光來認識“靠海”的傳統意義,開始以可持續發展的思維謀求“吃海”方式的轉變。“靠海吃海”的古訓正在被臺州人賦予更多科學的內涵。
市委市政府推出的“5431”計劃中這個“1”,就是臺州沿海產業帶這個平臺。通過園區整合、設施提升、功能優化,把沿海產業帶作為廣大企業集聚發展的主區塊。
通宇集團最近在濱海工業區啟動區塊欲征地160畝、投資2.5億元用于開發高、精、尖的機電一體化縫紉機。董事長陳曉青說:“在新的發展空間上,產業起點要高,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能再走過去粗放型發展的路子了。”
為了提高制造業向更高層次集聚、優化、升級,我市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臺州沿海產業帶建設和管理的意見》、《臺州市沿海產業帶工業用地項目準入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旨在利用沿海產業帶這一平臺,更好地謀劃布局、調整結構、實現轉型、好中求快,提升臺州綜合競爭力。
顯然,沿海產業帶的發展,更多的是以科學發展觀和集約發展的理念來審視未來的發展道路。
令人欣喜的是,各地在推進沿海產業帶建設時,把入園企業的成長性擺在首位,倡導先進性,突出集約性,重視環保和生態,提高企業的準入門檻。對產業“挑肥揀瘦”,對那些低檔次的、簡單擴張式的產業一律“亮紅燈”,對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含量高的項目盡量“開綠燈”,積極鼓勵發展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和臨港型工業。
從“垃圾經濟”到“循環經濟”。路橋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從單純的原材料拆解到下游產品深度開發,如今,該產業已成為當地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今年以來,金屬資源再生行業實現銷售收入接近300億元,規模總量居路橋五大主導產業之首。金屬資源再生產業“以最小的環境負擔爭取了金屬資源的最大利用”。
“千百年來,沿海人民依靠滔滔大海和廣袤灘涂,捕魚、拾貝,過著悠閑自得的漁民生活。沿海產業帶建設,這樣的日子還會持續嗎?”三門縣健跳鎮漁民章以龍表達了對環境問題的擔憂。
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發展”與“環境”能否兼得?
事實上,從一開始,全市上下就立足于把沿海產業帶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環保工程,試圖用科學的思維全力破題。
“產業層次低、科技含量不高,是造成污染的主因。要堅決調整傳統的產業結構,發展現代環保型、科技型產業。”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們認為。
在沿海產業帶建設中,全市各地認真實施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提高沿海產業帶行業準入門檻,支持電力、船舶制造、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逐步淘汰了制革、造紙等重污染行業。
在溫嶺市上馬工業園區,一個來自溫州的皮革業大項目,因其污染嚴重,被溫嶺市委市政府斷然拒絕。
齊合天地公司辦公樓前有一個小小的養魚池,與公司金屬拆解車間僅一步之遙。這口有著潺潺流水、綠意掩映、游魚浮動的池塘,讓人儼然有世外桃源的夢幻感覺。
問渠哪得清如許?原來,齊合天地生產區地面全部實行硬化,能防止污水滲入地下,同時實行雨水與地表積水的分別處理,可將地表積水導入“隔油池”進行凈化處理。
新思路應對新命題
時代洪流勢不可擋。風起云涌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對沿海產業建設和整個臺州發展提出了新的命題。
“走產業、城市、生態融合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打造臺州工業新城、城市新區”。今年初召開的市三屆六次黨代會上,市委在全市人民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提出的新思路,就是新命題的最佳答案。
答案有了,關鍵是怎么做,怎樣以四海一家、再鑄輝煌的胸襟,在沿海產業帶這方沃土上再奏臺州工業化、城市化和生態一體化有機融合的進軍號角,書寫人與環境和人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新篇章。
令人振奮的沿海產業帶戰略規劃圖,是一幅“海陸空”全覆蓋的立體交通網:
往西,甬臺溫高速公路早已車水馬龍,臺金高速公路和諸永高速公路雄姿展現。往東,正在加快前期準備的沿海高速公路,將北從三門灣接入寧波,并經跨海大橋直赴上海;南自樂清灣連至溫州,直接聯貫沿海產業帶的各大工業功能區塊、臺州港六大港區,成為沿海產業帶的一條“金綬帶”。
在這個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長三角城市第二位,百戶汽車擁有量居長三角城市第一位的民營經濟先發地區,一旦實現交通“瓶頸”大突破,真正形成市域聯動開發態勢,必將是沿線城鎮、產業區和交通節點的整體優化和協同發展,必將是蘊含民間的發展沖動的更大迸發,必將是創業源泉的充分涌流。
因此,建設沿海產業帶,絕非各工業功能區塊的簡單排列,也不僅是各縣市區的單兵猛進,而是基于基礎設施條件特別是交通條件改善為支撐的產業布局調整和發展重心東移。
發展的背后,是建設時序的權衡把握,縣市區間的協調動作,經濟要素的流動配置,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互動發展,并最終走向區域統籌和城鄉統籌,形成臺州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三門濱海新城、臨海東部區塊、臺州濱海工業區椒江區塊、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玉環濱港工業區塊……是城市化和工業化“互哺”而成的新區,正成為臺州濱海城市群的幾個重要節點,并以一種全新的模式告訴人們:工業化只有與城市化互動,才能相得益彰,迸發出無窮能量。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承載著臺州未來的光榮與夢想,臺州沿海產業帶隨著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態勢的進一步形成,正闊步走向市域發展歷史舞臺的中央。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臺州沿海產業帶將逐步建成為集群優勢顯著、要素支撐有力、產業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濱海城市新區,像一顆耀眼的明珠,向世界展示無窮的實力和魅力!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