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旗下的壽險公司僅一家盈利 銀行系保險公司
今年前四個月銀行系保險公司業績靚麗,不過與靚麗的保費數據所對應的是銀行系保險公司持續虧損的經營業績。去年,五大行旗下的壽險公司,僅一家盈利,農銀人壽巨虧7.7億元。
銀行系保險公司發展初期是靠主打躉交型銀保產品搶占市場。但是躉交型產品的特點在于沒有持續的續期保費收入,這也引發擔憂。
看數據:4月份有險企保費同比增速為1037%
統計數據顯示,工銀安盛今年1~4月原保險保費收入36億元,位居外資壽險公司首位,超過以往的外資壽險老大友邦保險將近8億元,同比增742.48%。與工銀安盛同為銀行系保險公司的農銀人壽、建信人壽、招商信諾、中荷人壽前四個月的保費增速也高出整體行業水平,分別為48%、52%、35.84%和32.18%,而四大壽險巨頭僅兩家實現正增長,中國人壽、平安壽險保費同比增長1.99%和14.69%,新華保險和太保壽險分別降9.02%和2.63%。
和訊保險統計數據顯示,工銀安盛自去年7月份掛牌以來,單月保費的同比增速最低為73.76%,最高的超過1077.55%,今年4月份單月保費同比增速為1037.95%。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系保險公司自成立以來保費增速就“一路高歌”。和訊保險統計數據顯示,工銀安盛自去年7月份掛牌以來,保費增速驚人,單月保費的同比增長最低為73.76%,最高的甚至超過1077.55%,今年4月份單月保費同比增速為1037.95%。建信人壽去年全年單月的保費同比增速最高達995.61%,今年以來單月的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50.05%、29.23%、78.77%、53.65%。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單月保費的猛增也與險企此前較低的保費基數有關,銀行系保險公司雖然“漲勢”不錯,但是其市場份額仍然較低,基數也較小,保費總量仍難以與壽險巨頭公司相比。
多家險企靠躉交產品沖規模
一新成立的壽險公司高管告訴記者,作為新公司而言,保費規模是排在首位的硬性任務指標,而躉交型的銀保產品和萬能型則是能夠擴充保費規模的利器。這一方式也同樣被運用在了這些新興的銀保系保險公司身上。記者調查發現,背靠銀行“這棵大樹”銀行系保險公司多是靠躉交型的銀保產品來沖規模。
以工銀安盛廣東市場為例,今年前四個月,工銀安盛銀保新單的同比增幅為2862.8%,但是其中新單期繳僅比去年同期上漲262.7%,業內人士透露“躉交占比高達九成以上。” 事實上除了工銀安盛,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光大永明、農銀人壽的銀保產品,九成以上均為躉交產品。
保費增加 虧損依舊
業內人士指出,利用躉交型產品沖規模也是保險公司的“慣用伎倆”,“躉交產品在當年即一次性交完,內含價值不高。但由于在銀保渠道,期繳產品更難賣,消費者會更喜歡購買一次性交完錢的產品,所以銀行更愿意推動。”
保費數據難以掩蓋公司虧損。據悉,五大行旗下的保險公司,除中銀財險、建信人壽外,中郵人壽、農銀人壽、工銀安盛、交銀康聯的虧損均大幅增加。農銀人壽的保費收入從2011年時的29.92億元增加至39.84億元,同比增幅超過30%,而退保金也同比增加了15%,凈利潤則從原虧損的2.33億元增加到7.76億元,增幅高達232.6%。工銀安盛盡管較前年虧損收窄,但是退保金也出現大幅增加,同比上漲236%。此外,建信人壽、中郵人壽的退保金也出現大幅度的上升。
“現在很多銀保系險企已經開始注重保障類的長期業務發展。”分析認為,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個險是重要的利潤增長點之一,而這正是銀行系保險的短板。銀行系保險公司須在‘銀行系’上做足文章,而不是簡單復制其他保險公司的發展模式和定位。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