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慢城!這個新詞正在常山全面發酵。
常山江畔,常山縣城東新區管委會——國際慢城建設指揮部,已成為當地的聚焦點。辦公大樓里每天匆忙的腳步,興奮的眼神,演繹著從藍圖變為現實的進程。
何為國際慢城?為什么是常山?它會給這座縣城帶來什么,未來的常山將會怎樣?一切都充滿了期待和遐想。
以“國際慢城”為撬動,33萬常山干群在補齊城市短板的過程中,沖破了思想的桎梏,開啟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新模式。
慢城不慢
群山環繞、襟江帶湖的常山縣城已有千年建城史,站在縣城制高點西峰尖俯瞰這座城市:蝶形山、龍形水、雁形城,山水相映和諧相融。
目光向東,越過常山港,一座新橋橫跨東西,緊挨橋頭的山坡已然被搬,豁然開朗一片新空間,新建筑群拔地而起,勢若沖出圍城,規劃30余平方公里的國際慢城落子于此。
國際慢城,看似高大上的字眼,僻居浙西的常山憑何底氣“高攀”?
“國際慢城之慢,是崇尚生活之慢,絕非發展之慢,倒退之慢,而是追求更穩固、更持久、更理性的發展。”這是常山的認知。
國際慢城是興起于意大利的一種新的城市模式,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在5萬人以下的城鎮、村莊或社區,有獨特的地方感,擁有傳統的美食、健康的環境、可持續的經濟和休閑舒適的社區生活。
當下,“慢城市”運動已贏得越來越多的全球追隨者。對于30多年來已深陷高速發展帶來種種“城市病”的國人來說,隨著南京的高淳椏溪鎮、廣東的梅州雁洋鎮等地的國際慢城出現,著實引發廣泛的關注,現已成為當地最耀眼的金字招牌之一。
常山選擇國際慢城自有緣由。
近年常山縣城擴張的速度不可謂不快,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5年的9.2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19.9平方公里。然而,城市化卻越來越成為常山發展的一塊“短板”:總體上屬于“小縣小城”……
環視周邊,毗鄰地區擁有黃山、武夷山、三清山等自然文化遺產,就是在衢州市范圍,常山的先天稟賦與其他地區也無法相比。
爬坡過坎的常山,如何沖出“圍城”?必須尋求將比較劣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路徑。
常山邁開突圍的步伐。圍繞“實力工業、休閑城市、美麗鄉村”戰略思路,積極打造“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創業之城”。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機遇來自于全市一盤棋打造首個國家休閑區、“浙皖閩贛”將打造國家級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常山縣可在衢州國家休閑區中實現清晰功能定位和差異化個性發展,并與毗鄰的開化“國家公園”實現功能互補、共推互進。
而城東新區的開發,讓常山城市建設從“內河時代”跨越到“常山江時代”,這些都與慢城理念不謀而合。
天時、地利、人和,打造國際慢城,為常山的可持續發展投下一道長長的亮光。
常山國際慢城東至48省道、南至朱富線、西至外港、北至松香門,囊括紫港街道獅子口、孔家弄、渣瀨灣、獅東、外港等5個行政村在內,規劃范圍31平方公里,其中綠核片區7平方公里,常山國際慢城所在跳出了老城,令人耳目一新。整個規劃亦可謂大手筆:包括文創產業、體育產業以及休閑度假為特色的“三片五區”、“一帶一路”的整體空間布局,從文化底蘊、自然生態資源、慢生活項目等都進行了充分發掘。
常山開始提速前行,近兩年從完善休閑基礎設施開始全面補短板。特別隨著城東新區東方綜合體、濱江公園一期等功能性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城市能級大幅提升。而中國觀賞石博覽園、三衢石林旅游景區、三衢湖省級旅游度假區以及白菊花尖、黃塘村等鄉村景點的加快建設,讓整個城市休閑內涵日趨豐富。
“在慢城建設的帶動下,常山城市建設已處在全面向上的高速通道,項目動了起來,干部跑起來了。新近申報加入國際慢城聯盟讓大家更是充滿信心。”城東新區管委會副書記鄒偉良言辭之間透著興奮。
村也是城
“國際慢城建設并非簡單的造城運動,其核心理念體現的是對人、對自然、對傳統文化的關懷與尊重。我們要通過慢城這一平臺,讓‘休閑到常山、享受慢生活’成為常山亮麗名片。”在常山縣委書記王良春看來,摒棄傳統地產大拆大建的開發模式,最大程度地體現山水文化特色和旅游休閑功能。以“互建共享、城鄉共融”理念來打造國際慢城,是他們最看中也是最符合未來發展走向的開發模式。
建設國際慢城,從理念上跨越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鴻溝,城鄉融合,“農村就是城市”,認知一變,打開思維束縛的空間。
“我們的國際慢城主要在打造美麗鄉村大景區、風景線、景觀節點的基礎上,通過城鄉綠道網建設串點成線、連線成面,著力構建騎行、慢游的山水生態空間,以滿足游客深度式體驗需求。”有著10多年規劃建設部門工作經歷的鄒偉良說,慢城共推出十大招商引資項目,所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幾乎都是農字帶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餐廳、胡柚莊園等等,體驗模式不盡相同,大多因地制宜,保留了當地的風貌、習俗,大部分建設內容都是現成的,基于現有基礎上的改造提升。“通過農房立面改造、品質塑造,勾勒出山、水、林融為一體的美景。”
走進渣瀨灣村,一眼就望見成片的山林和農田。“全村總共330戶人家,除入口游客接待中心需要拆遷9座房子,農房按照常山特色建筑風格將著手進行改造,周邊農田已通過流轉,分別轉化為生產型農田、觀賞型花田和生態服務型水田。”鄒偉良以輕松的語氣,向我們描繪未來的慢城小鎮形態。
村民陳小平相告,原先聽說要建慢城,渣瀨灣人一開始就為征遷擔憂,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城市房價的高低,政府補助的多寡”等。現在不用征遷了,大家都輕松了許多。首先想到的是慢城建設帶來的機會,就連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也動心,想返鄉回家開一個以動漫cosplay為主題的咖啡屋,且錢已打回家里,只是過去那些千把塊錢一間都沒人要的老房子,現在卻是越老土越值錢。
村民就是市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自己的角色融入慢城,鄉鎮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加快發展上。
獅子口村儼然已變成慢城建設的大工地,150畝的連片花海、文化廣場周邊景觀工程、特畈小公園、達塢溪游步道、庭院整治等項目都在加緊實施中,這里很快就會被打造成一個以精品農家樂、民宿為主的特色村。紫港街道黨委書記周麗兵說,根據慢城建設的要求,在這3到4個月內,街道將要投入不少于5000萬元的資金,完成獅子口等這5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
“國際慢城建設是全域景區化的龍頭項目,也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王良春向我們構畫“一核兩帶三圈”常山全域旅游的未來發展布局:一核,就是國際慢城;兩帶,就是一江兩岸、柚石金路兩條風景帶;三圈,就是十里長風、三清綠道、遠山云水三大特色休閑圈,串起包括三衢石林、白菊花尖、賞石小鎮、黃塘、田蓬等景區、特色小鎮和精品美麗鄉村在內的休閑旅游資源,其引爆點就是國際慢城。
常山追“慢”
國際慢城打造,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常山下的一盤大棋。
以建設國際慢城為龍頭,全縣域聯動、全方位推進常山經濟社會發展齊力追“慢”,此“慢”非彼慢。
追“慢”的過程,蘊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的探索和實踐,追趕效應正在常山多個領域顯現。
創新企業風景獨好。浙江愛麗莎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生產線伴著轟鳴聲在高速運轉。作為2011年的常山縣招商引資企業,“愛麗莎”這兩年擴張步伐迅猛,從剛投產時的百萬級迅速擴大到如今的過億元,去年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企業通過與意大利設計公司合作,已擁有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9件、外觀設計專利50多件,僅今年上半年,就推出20多款新產品。眼下,企業籌備再上4條新的生產線。
結構調整煥發生機。常山傳統支柱工業以“化工、建材”等為主,資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重。他們聚焦“實力”,以創新驅動擺脫資源依賴,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施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招引錦禾科技、哲豐新材料、新華環保等大項目,培育裝備制造、新材料和綠色食品等“2+1”主導產業體系……如今,常山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產值之比為33.7:66.3;而新產品產值已占規上工業總產值16.1%,成為工業經濟新引擎。
追“慢”催生新平臺。常山在“互聯網+”制高點的競爭中拔得頭籌,自去年成為全國12個之一、浙西地區首個農村淘寶試點縣,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發布全國首個農村電子商務建設規范與評定標準,2015年全縣網店數超5000家,同比增4.5倍,已有來自9個省、60多個地區的代表來考察學習,成為全國農村淘寶建設和運營的樣板。今年阿里巴巴浙西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又落戶常山。
追“慢”,激發體制機制活力。為補齊教育短板,常山大膽改革,從杭州引進育才集團合作辦學,短短2年之內取得驕人的成績單。“三次備課、六步教學、精細化管理、競爭性體制”等,育才帶來先進的經驗,也帶來嚴格的制度,正是這種壓力倒逼,讓學校從管理層到老師再到學生變得更為主動積極。在其“鯰魚效應”下,常山教育悄然蛻變。
追“慢”,關鍵靠人。在常山,新常態倒逼已轉化為干部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輝埠鎮彭川村成為全省“零違建”樣板村。在“三改一拆”工作中,村黨員干部帶頭,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村2萬平方米的拆違工作,涉及農戶465戶,同時,拆舊立新,鄉賢回鄉建冷柜廠,注資2300萬元成立“彭川村鄉賢基金”,建設美麗鄉村。省委書記夏寶龍為此給予點贊。
還有黃塘、徐村、田蓬等一大批在整個浙西地區都小有名氣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樣板。激活的奧秘在于縣里整合各項資源,通過探索實施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兩美”鄉鎮競爭性比選等,打包投放給能干的,倒逼鄉村爭先創優……
看城不是城,只緣沖出“圍城”天地寬。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