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今日召開,會議將謀定廣州新一輪改革發展的路線圖。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廣州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加快建設三大國際戰略樞紐,打造樞紐型網絡城市,在發展新征程中再立潮頭。今日起,南方日報推出系列通訊,透視廣州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戰略路徑和發展成效,敬請垂注。
不久前公布的一組數據讓人感受到廣州的創新活力:今年新增新三板企業突破200家,總數達到345家,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高新技術企業呈爆發式增長,今年全市預計新增高企2800家,平均每天誕生7家。
1天誕生7家高企的創新“加速度”背后,廣州作為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磁場效應”正在不斷顯現。廣州正在加快構建創新型經濟格局,努力打造帶動全省創新發展的引擎,讓更多國際創新成果落地生根、實現轉化。
機制創新
“有形之手”撬動“無形之手”
“去年企業研發投入7.4億元,今年前3季度已突破7億元,敢于大幅度投入,也得益于政府的科研后補助政策。”天河區首家新三板企業金發科技研發負責人彭忠泉表示,今年公司獲得的研發補助又創新高,將達到3000萬元。彭忠泉坦言,公司正在研發推廣的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材料,市場接受需要一定過程, “有了補助,壓力小很多”。
這得益于廣州此前出臺的《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后補助實施方案》,科技研發補助發放機制由“研發前補助”變為“投入后補助”。“無論研發結果成功與否,只要企業開展了研發活動,政府就分檔次進行補助。”廣州市科創委主任馬正勇表示。
1年半前,廣州出臺“1+9”創新驅動系列政策文件,搭建起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的政策框架。如今,政策落地,激活了企業的創新動力。
廣州設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讓普金科技這樣的創新生力軍更有底氣大膽創新。這是國內城市最大的創新“蓄水池”,市財政每年拿出4億元“入池”,牽引銀行每年投入40億元優先給中小科技企業提供無擔保貸款。萬一發生企業壞賬,由風險池承擔50%。“政府的魄力,使得銀行敢于給創新企業放貸。”廣州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總經理秦海鷗說。
馬正勇表示,從“政府端菜”到“企業點菜”,這是廣州徹底跳出傳統科技管理路徑,走向制度創新新路子的轉變。今年,廣州市、區兩級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將突破89億元,明年將達108億元。
兩年間,廣州高新企業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預計新增高新企業2800家,同比增速加快10倍,總數超過4700家。這一增量,也超過了過去8年的總和。
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政府正探索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作為,更敢作為,驅動創新的巨大動能持續迸發。
全鏈創新
“三鏈融合”培育新經濟力量
上個月,動漫電影《空氣俠》的動畫預告片紅遍網絡。這條兩分鐘不到的短片,出自90后創業團隊“咸之魚”之手。最近,他們剛拿到350萬元的天使投資。
投資方之一、宏太智慧谷孵化器投資總監孫慧敏說:“第一筆資金到位后,(這個團隊)迅速投入到項目運營和人才招聘中,我們很看好。”
今年,宏太智慧谷已有16家企業獲高企認定。目前,廣州有眾創空間84家,孵化器179家。從孵化器到高新園區再到城市科技創新廊道,廣州已形成完備的創新平臺支撐體系。
創新鏈條的逐步完善,帶動資金鏈的加速延伸。以世界知名創投機構IDG在廣州建立南方總部為標志,今年前8個月,全市新增創投機構約320家,平均每天新增超過1家。
今年上半年,廣州直接融資規模為1.2萬億元,在一線城市中僅次于上海;同比增長52%,增速超過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國第一。
廣州市金融局局長邱億通說,金融機構越來越青睞廣州企業,說明廣州的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被資本市場看好,彰顯了城市的創新活力。
在廣州不斷涌現的新型研發機構,使得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從發端便開始融合。
達安基因瞄準醫療健康領域投資180多家企業,未來3年計劃投資300家。冠昊生物自建科技園,3年來孵化項目近40個,全力打通生物醫藥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高速公路”。
集聚在廣州的科研院所也在行動。近日,美的集團透露將與華南理工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廣東工業大學已在南海成立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中山大學與順德共同建成太陽能研究院。
創新+資金+產業“三鏈融合”,廣州打通創新技術產業化的快速通道,為廣東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撐。
樞紐創新
配置全球創新資源 輻射珠三角
有著17年歷史的“留交會”今年升級為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吸引了世界各地3300多名海外人才參加,帶來了1000多個科技發展項目。
“原本認為許多前沿技術是由西方或者硅谷引領的,但調研后發現,很多廣州初創公司在前沿技術領域也在引領全球發展。”參加廣州國際創新節的新加坡SGInnovat公司創始總裁史蒂夫·萊昂內說。
成立僅兩年的玖的數碼,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布局3000多家VR產品線下體驗店。董事長梁應滔說,企業投資數千萬元在國外建立研究院,吸收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
過去兩年,廣州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引進國際團隊、技術、研發機構和企業。目前,廣州共實施267個國際合作項目,建成14個國家級、23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創新型全球公司不斷加大在廣州的創新投入力度。今年4月,世界500強美國思科公司中國創新中心總部宣布落戶廣州,將建設中國首個以智能制造云產業為核心的智慧城,年產值規模超千億元。
“我們希望在廣州打造一個智慧城市的樣本,進而延伸到珠三角及其他華南城市。”思科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仕煒說。
在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1+7”格局里,廣州、深圳擔當龍頭,帶動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市等7市創新發展。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廣州,將從全球匯聚來的國際創新要素快速輻射、分發到珠三角。
總部位于廣州的佳都集團,牽引出一條覆蓋珠三角的創新產業鏈條。佳都集團副總經理張少文說,一條地鐵線路閘機價值1億多元,給珠三角的配套企業帶來2000萬元的訂單。據不完全統計,佳都集團每10億元的智能化系統產值,可帶動周邊傳統產業產值50億元。
國際創新樞紐的建設,向周邊城市釋放出巨大的創新發展新動能。上月底,廣州大學城衛星城在佛山市順德區啟動建設。衛星城計劃與10所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建成百個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吸引萬名以上高端人才落戶,打造“2.0版”衛星城。
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加速匯聚,國際創新樞紐的磁場效應顯現。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刊文評價說:“廣州正從貿易中心變身創新沃土,迅速成為科學家、研究者與產業界共同研發高科技產品與創新的中心。”
從貿易中心到創新沃土,新舊增長動能轉換,“雙創”大潮正滲透進這座城市社會經濟運行的每一個細胞。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