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主創新”的一些問題
中國在過去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中, 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全球化和加入WTO,中國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有鑒于此,政府提出“自主創新”的口號,希望中國的企業不再停留在引進和模仿國外的先進產品和技術上,中國的企業要以自己獨創的科技產品,成為世界范圍內某些行業和領域中的領導者和標準制定者。其用心是良好的,但這種提法卻值得商榷。
首先,創新從其本質而言都是自主的。
創新者或者說企業家都是一些獨立自主、不等待高層指令的人,他們因為接觸具體事件,隨機而發才能捕捉到創新的機會,按照指令和規劃”去創新而能取得成果者稀少,即使取得所謂的“成果”,所投入的資源也將是驚人的浪費。在書中德魯克批評了法國、德國和英國向“高科技創業”傾斜的國策,說這是對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的一種誤解(我猜這也是為什么相對于美國,歐洲反而沒有出現創業型經濟的原因)。
他舉了法國投入巨資研發"協和"式飛機的例子,這種所謂“創新”其實只是追求表面風光的虛榮,其結果并沒有產生商業用途,也沒有增加就業機會,反而帶來大筆財政赤字。其次,創新必須把力量放在自己的長處上。在這一點上日本曾經做出很好的示范。
日本在20世紀后半葉崛起為世界第二二大工業強國,并沒有走高科技自主創新的道路,相反它的策略是創造性模仿"或“企業家柔道”。
日本在科技方面沒有多少原創,而是在別人尤其是美國人的原創上加以改進,然后通過市場創新去打敗原創者,從書中德魯克所舉的索尼和精I的例子即可見一斑。我在前邊已經提到,德魯克一貫強調, 沒有科技含量的社會創新或市場創新比起科技創新,不但更容易發現機會,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識,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創新,時間跨度大、風險高、成功幾率小。
不錯,高科技創新一-旦成功可以名利雙收,但是既然我們只為追求實效,就不應該刻意規劃,也不應該引導國家和企業界把資源傾斜到“自主(科技)創新"這-方面。如果政府要引導,更重要的倒是出臺一些政策, 去鼓勵形成一個中國的“創業型經濟”-誠如德魯克所言: 沒有刀(創業型經濟),哪有刀刃(高科技創新) ?
文章摘抄于:《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作者:[美]彼得德魯克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