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3月30日
信息來源:
如何讓“新基建”更好發力
近日,“新基建”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被視為新的風口。事實上,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曾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概念首次出現。
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規模部署,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對“新基建”的部署逐漸深入。
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進一步指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種種跡象表明,“新基建”的發展已成為共識,其涉及范圍也逐漸擴大完善。“新基建”,目前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相較于“傳統基建”,“新基建”主要發力于科技端,是以5G、互聯網、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基建”。“新基建”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核心層是以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如5G基站建設、互聯網數據中心;第二層是可以對現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如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第三層即為新能源、新材料配套應用設施,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最外層則更多的是補短板的基建,如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從這個意義上理解,5G是最為基礎和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
數字技術提高疫情防控效率
數字基礎設施功能凸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字技術為疫情精準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2月18日,工信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強調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數字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強化服務保障。
大數據有效整合資源,為人員篩查、車輛追蹤、人口流向提供海量數據支撐;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結合,為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病情診斷和疑似患者識別提供算法算力和安全保障;5G技術大帶寬、低延時、廣連接的特性,為遠程醫療和患者診斷提供高清畫質和數據共享,保障了患者救治的專業性和及時性。
除此之外,智能問診、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無接觸配送、個人健康碼等,無不彰顯出數字技術在疫情期間對人們生產生活的滲透作用,同樣也凸顯出5G基站、大數據中心、智能化設備等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也正是有了數字基礎設施的保障,我國疫情防控工作才能做到更加精準高效,有效減緩經濟下行對群眾生活的影響和對社會的沖擊。
政府部門要從戰略高度做好
“新基建”統籌規劃
當前,隨著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不斷融合發展,我國的經濟產業也不斷趨向數字化發展。數字化,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還是激發全球競爭力的勝負手。因此,政府各級部門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新基建”的必要性、緊迫性,認識到“得數字者得先機”,搶占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高地,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結合區域優勢和發展短板合理推進,培植數字經濟發展的肥沃土壤。
以融合應用為導向
補齊社會需求短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社會治理的一次大考。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數據孤島等數字治理問題仍然存在,對疫情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疫情下社區手工模式、人海戰術等均加大了防控難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秘書長叢亮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暴露出我們在社會治理、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資增長潛力所在,就是發展空間所在。
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地補短板、強弱項,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新基建”的發力,要以此次疫情反映出的實際問題和需求為導向,順應社會需求,解決實際問題,大力推進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要以融合應用為導向,通過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治理現代化和政務數字化,提升數字化水平,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開放市場準入
政企聯動發展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不同,主要發力于科技端,有更豐富的科技內涵,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建設周期也相對較短。因此,要進一步開放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引入民間資本,以此來帶動產業鏈投入、增加就業、提高社會運轉效率。除此之外,大力推動“新基建”的關鍵是技術攻關,政府要加大對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腦科學、工業互聯網、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支持力度,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產業化,政企聯動,協同推進“新基建”發展。
“新基建”是西安的新機遇
西安發展“新基建”有一定基礎。首先,第十四屆全運會是“新基建”的極佳應用場景,“硬科技之城”的建設規劃中,已經梳理出與“新基建”高度相關的產業基礎;其次,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十項重點工作的任務表里,有很多“新基建”項目。
3月9日,國家科技部公開發布《科技部關于支持西安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函》,至此,已有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合肥、重慶、成都、西安、濟南10個城市獲批建設試驗區。西安被賦予的任務是——發揮人工智能對西安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有力促進“一帶一路”建設。
西安在人工智能方面具備多項優勢。全市目前涉及人工智能的企業有150余家,產值約120億元,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大數據、機器人整機和關鍵核心部件產業、無人機系統產業等領域。而且,西安科教資源優勢明顯,人才和技術實力全國領先。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高校,如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中國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等,在業內均頗具影響力。
“新基建”是挑戰,更是新機遇,西安要勇于抓住新機遇,推動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質的飛躍。
(作者張鴻系西部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
來源:西安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