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4月17日
信息來源:
原標題:誰說利潤比刀片薄?中國企業迎接“服務型制造”紅利!
回顧歷史,每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化時,人們對制造業發展的期望便會更加迫切。在抗疫過程中,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被進一步激活。但中國制造業企業普遍很“難受”——產能過剩、成本壓力大、管理戰線長、資產和人員負擔過重……重重壓力之下,中國制造企業該如何升級?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企業,核心在于創新。大型制造企業資金、信息、人員等優勢明顯,創新成果顯著。但資金有限、技術水平低、人才儲備不足的中小型制造業企業,創新瓶頸明顯。從產品創新到服務創新,中小制造業企業的進化之路,到底該如何走?
4月11日,《中外管理》“管理百家大講堂之‘共克時艱’春耕進行時”(總第25期),國家首屆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陜鼓集團原董事長印建安,與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領銜專家施煒,共同為中國制造企業的升級支招。
1
印建安:制造業升級,“喝牛奶的人不用再養牛了”
中國制造企業正在面對什么難題?
印建安說:企業作為產品的提供者和服務者,面對著用戶對單一硬件需求發生變化的問題,產品過剩甚至賣不出去。但現在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以硬件為主的同質化產品,如何滿足客戶的新需求挑戰著中國制造企業。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就必須進行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創新的路徑,就是升級。第一是過程升級,第二是產品和服務升級。
而服務型制造是解決制造業過程升級、產品升級、服務升級的有效途徑。服務型制造是通過創新商業模式,為制造業聚焦主業,承擔專業化服務職能,解決升級的相關問題。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喝牛奶的人不用再養牛了”。
目前,中國的服務型制造企業基本有兩類:
一類,是廠商系。它們本身來自于制造業,進行了相應的轉型升級之后,專門做服務型制造。從為自己提供服務,到為別人提供服務。
另一類,是第三方。中國制造業和歐美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差別的原因就是,生態環境有差距。對于中國來說,快速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就是在為制造業升級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印建安在調研了中國制造業生態環境之后,總結了兩個凡是:第一、凡是享受服務型制造帶來的紅利,或者說開拓服務型制造思路的企業,日子普遍好過。第二、凡是延續傳統“大而全”“小而全”的制造模式,或者說單一產品制造模式的企業,日子普遍難過。
現在中國制造業面臨著:
第一,產業升級是制造業的迫切需求。因為現在很多企業已經到了,不升級必死無疑的危險境地。
第二,服務型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服務型制造是在營造一個新的生態環境,使制造業產業升級具備相應的條件。
第三,服務型制造實際上是制造業升級過程中,帶來的一個新的產業機會。“問題就是資源”,存量巨大的中國制造業都需要升級,誰能解決他們的問題,誰就找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2
施煒:中國制造企業要“莫以利小而不為”
將進化的時間軸拉長,進化就是適應環境的成長。企業的進化,就是有目的的進化和成長。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企業要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找到自己的“生態位”——找到自己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包括產業的選擇、客戶的選擇、市場的選擇。
而無論在哪個生態位,企業都要找到并優化自身的生存模式。從商業模式,到競爭思路和策略,都是進化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進化是一種動態的行為,就必須要實現迭代。
第一是顧客價值的迭代。提供給顧客的價值要越來越高,在不斷進化中,競爭力就有了。
第二是能力的迭代。價值迭代的背后是能力在升級,通過人力資源、知識體系、技術、數據資產的積累,不斷迭代生產能力。
第三是組織和文化的迭代。包括組織架構、組織內部規則、核心價值觀的不斷進化。
這三個迭代本身是具有層次性的,顧客迭代是整個組織迭代的產物,能力迭代也是組織迭代的結果。每一層迭代,都構成了一個更深層次的企業發展的原因。所以,在迭代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積小勝為大勝。
制造業和其他行業不同,95%的制造企業實際上沒有太多模式上結構性變化、顛覆性變化的空間。所以,對制造業來說,核心就是在現有基礎上,精益求精,持續遞進。
中國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基本上是零技術起步。但起點低并非關鍵,重要的是要動起來,不斷迭代,不停進步。而且,制造業企業一定要心無旁騖,聚焦主航道。“莫以利小而不為”,即使是小產業,也要一直往下做。那么,選準了主航道之后,朝哪個方向走呢?跟顧客走。尤其是很多制造企業是生產中間品,所以顧客需求更清晰。只要和顧客“融合作業”,融入顧客需求鏈,需求自然就產生了。
(文章來源:中外管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