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19日
信息來源:
談感情,還是談利益
以前,淘寶有一個很大的競爭對手叫eBay(eBay在中國的前身叫 易趣,后來易趣被eBay收購了) 一開始我們怎么把賣家從易趣挖過來?
那時候淘寶的創始員工,用了很簡單的一招,就是跟賣家不停地聊天,打感情牌。
順便提一下淘寶為什么有花名, ,花名不是馬云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戰斗”出來的。當時,我們在淘寶的論壇上整天跟賣家熱火朝天地聊天。有一個著名的ID叫小寶,韋小寶,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有一個特征,就是老婆多。賣家就開玩笑說你既然叫小寶,那其他的淘寶女小二就都算你老婆吧,叫劍屏、雙兒、阿珂啊,小寶一聽有道理,大家就都起了花名,加上馬云個人狂熱地喜愛武俠小說,淘寶就這樣有了以武俠小說里的人名做花名的文化。
回到感情牌。小二把賣家引到淘寶平臺,通過免費將賣家留在了淘寶,那時候淘寶跟賣家的關系是非常緊密、非常融洽的,大家就像一家人。但是,有了類目屬性以后,整個關系被顛覆了,2007年小二們已經嘗到這種痛苦了。老小二們說,以前發一個新產品,論壇發一個公告,叫好聲一片,但后來發布任何一個產品改進功能,總是一片罵聲,為什么這樣?最早就是由于類目屬性造成的。有的人罵得很搞笑,他說這次改進是不錯,但是我還是要罵你一聲。即使給他一個很好的功能,也要被罵,那會兒的一些產品經理是很沮喪的。剛進來的時候,大家非常在乎用戶的聲音。我們知道做產品經理最在乎的就是用戶,本來希望通過用戶的贊美聲音給自己提升信心,結果被挫傷得一塌糊涂。 一起來看看這個招罵的類目屬性吧,以前商品從0到1萬,到10萬,到100萬,到1000萬這樣的數量級,雖然整個分類不停在變,但只有類目的改變,賣家是不受影響的。為什么這么說?比如服裝,小二在后臺分一下,分成男裝、女裝,那么,有的服裝就會掛在男裝下面,有的會掛在女裝下面,我們的小二會通過工具,用關鍵詞來判斷,把商品都掛到新的類目下,所以賣家該怎么賣還是怎么賣。
雖然會有錯誤, 但錯誤不多, 排查錯誤的工作可以由賣家自己搞定,工作量不大,就是移移類目。但是有了屬性以后,問題來了,屬性一修改,比如男裝這個類目,每個商品是什么屬性值,小二是管不過來的,需要賣家自己填,否則就強制下架。
可能有的同學要問,為什么不能用一個默認值“其他” ,至少保持這些商品在架上?其實,屬性的引入就是因為商品太多了,如果為了避免下架,而把很多屬性值為“其他”的商品保留在架上,就違背了提出屬性的初衷。假想一下,那樣的話商家添加屬性值的動力就會低,然后前臺會出現很多“雖然有屬性值,但是無法篩選”的商品,將全是垃圾數據。
所以,下架后,賣家就只能一個一個填,每個商品算1分鐘好了,如果是500個商品,就是500分鐘,那一整天就廢掉了,他就忙著在那里填屬性值,不然就沒辦法上架。這樣的話,類目調整一次,他就歇業一天,而類目調整不是只有一次,而是經常性的,所以,你能理解賣家的痛苦了嗎?
而更大的痛苦還在于小二和賣家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矛盾的關鍵就是,小二越來越喜歡調整類目和屬性了。
大家都知道,類目層級越深,意味著買家流失越多,買家要找到一件商品,一級一級走下去,所有的節點都是樹狀的;而有了屬性,路徑就變成網狀的了,它的路徑變短,轉化率變高,買家體驗變好。假設屬性值調到一級類目以后,他可以通過服裝到品牌,通過服裝到男女,通過服裝到材質,買家可以更快地通過“類目+屬性”找到他想要的商品。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事實就是小二們開始把類目樹變淺,利用更加靈活的屬性來替代類目的分類作用。
我們再來看個實際的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最早只有類目的分類是男裝,然后是上衣,之后是T恤,最后是polo衫,共四級。有了屬性以后,polo可以變成款式,甚至T恤也可以變成款式,這樣類目變成了男裝、上衣兩層了,到上衣以后,既可以選品牌,也可以選款式,也可以選其他材質,兩級就可以完成了,還多了很多其他屬性可以篩選。
所以,小二就有非常大的熱情調整類目屬性,這可以提升轉化率。
對小二來說這是幫助KPI③ 的大好事;對消費者也是好事;只是對于賣家來說,今天忙這個類目,明天忙那個類目,每天忙商品,每天被下架,然后上架。如果只是改一次,賣家也是能接受的,但這是周期性的。比如, “風格”這個屬性是季節性的屬性,有時候會把它提得很靠前,直接提升為一級類目的公共屬性,這樣意味著今天男裝的類目是長成這個樣子的,明天的男裝類目是那個樣子的,一天到晚變來變去。而且悲劇的是,賣家也都知道這些調整是合理的,但是一年到頭這樣調整,意味著他一年到頭都在編輯類目,還得專門養兩個人在那里,一天到晚改類目,痛苦無處排解(這個問題,到2008年有了個很巧妙的解決方案,這是后話,暫且按下不表)
淘寶和賣家之間的兄弟感情破滅了,當然賣家不會走,因為還有利益。靠感情維系的關系是脆弱的,靠利益維系的關系是穩固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淘寶和賣家也都在逐步成熟。
淘寶十年產品事 2006那一年, 就是SPUStandard Product Unit, 我們還做了一個產品,(標準化產品單元) 。這是一次對商品的“產品化嘗試” ,但沒有放在整個商品體系里面,而是單獨建立了SPU庫,主要針對書籍,因為有很多商品的分類可以分得非常精確。現在大家都聽過“標品”這個詞,標準化的商品,它確定了品牌、型號以后,就會得到一個唯一的產品。這套SPU的商品,的初衷只是針對一些標品的,所以它的設計沒有辦法融合到整個商品體系里面去,用了一年就廢掉了。現在淘寶的SPU與這個初衷不同,這又是后話。
到2006年年底的時候,類目屬性的故事就差不多講完了,這也是淘寶早期商品體系的整個架構。商品這個詞比較專業,其實,大家更喜歡叫“寶貝” ,為什么?我想,這一定和“淘寶”這個名字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濃郁“導購”味兒的名字,以及導購的一些話題。
③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文章摘抄于:《淘寶十年產品事》 作者:蘇杰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